【民俗】衡南七巧龙舞(湖南省)传承人:廖余生
2018-05-18 15:37
廖余生,男,汉族,1963年出生于衡南县江口镇,衡南七巧龙的故乡延寿村。11岁时,还在读小学的廖余生便加入了村子里的七巧龙队,师从廖仁凯、廖仁正、廖仁嘉、廖仁周四位年长30多岁的同辈堂兄学习龙舞,舞“龙二”。龙二是整条龙的关键部位,承前启后,协调性强,既要紧跟龙头,又要带好后头。要求队员必须身强体健,吃得苦,而且沉稳持重,不出风头。廖余生自小敦实、厚道、勤奋,听从指挥,“龙二”舞得特别好,成为“龙二”专业户,一舞就是40余年。这四十余年里,廖余生也一直在为江口延寿村龙队寻找一个好的“龙头”。
1982年,衡南县文化馆舞蹈家刘晓安来到江口镇调查民间舞蹈,廖余生把刘晓安介绍给四位师傅,让刘老师全盘掌握七巧龙的传统技艺。在刘晓安的融合、改良与创新之下,七巧龙的表演如同“金蝉脱壳”,得到了显著改观与提高。1991年,廖余生担任延寿村委,刘晓安老师通过廖余生组织延寿村龙队排演衡南七巧龙新套路,参加1992年衡阳市两会文艺演出,获得热烈的欢迎,衡南七巧龙从此冲出耒水流域,飞向衡阳的天空。
衡南七巧龙主要在春节祈福活动中,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进行表演,随意性强。一般是主家放多久鞭炮,就要舞多久的龙。七巧龙是打疙瘩的龙,疙瘩打上必须解开。廖余生作为“龙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协调龙头根据需要,随时带动龙身编织龙盘花、龙滚腰、龙跃水、龙戏珠、龙下海、龙腾云等相应的花样,说来就来,该止则止,玩得出神入化,名声远播。2007年2009年两次应邀参加耒阳鳌山庙会游船民俗活动,出彩的表演让耒阳百姓群众争相追看。
1995年,廖余生当上延寿村主任,寻思着衡南七巧龙到云集为新县城百姓群众春节助兴。他通过在县城工作的老乡找到衡南县文化馆,要求策划大型巡游活动。2011年正月初九,衡南县新县城云集镇街头寒风凛冽、春雨纷飞,廖余生带着6支村民“七巧龙”队伍风雨无阻,如约而至。礼炮齐鸣,鼓乐喧天,七巧龙队每到一处,观众一片沸腾。新县城人民看到了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七巧龙表演,感受到延寿村民最朴素深切的乡情与殷殷祝福。
2012年,衡阳市举办隆重的“喜迎十八大,欢歌颂雁城”群众文艺团体大赛,廖余生为了组织延寿村“衡南七巧龙”队参赛,将36名流动在广州、深圳、长沙、衡阳以及江浙一带打工谋生的年轻人一一做工作,召集回乡,参加演出。邀请刘晓安老师排练导演,学习刘晓安大胆构思的、变化多端的套路“四龙呈祥”“龙穿门”“五星花”等神奇花样。在炎炎夏日,廖余生和队员们不计报酬、不怕吃苦、不讲价钱,为了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争一口气,豁出去了!经过长达一个月的魔鬼训练,以欢快喜庆的节奏、行云流水的动作、气势磅礴的表演,赢得现场评委观众起身鼓掌,交口称赞!
廖余生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衡南七巧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