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刘晓安,女,汉族,1955年出生于衡阳市一个舞蹈世家,自幼习舞,青年时下放到衡南县十牛峰下铁市村,为文艺宣传队骨干,后在衡南县文化馆参加工作,从事舞蹈专干。1982年,在江口镇延寿村搞民舞集成时发现了传统舞蹈——七巧龙,师从廖仁凯、廖仁正、廖仁嘉、廖仁周四位民间老艺人学习龙舞。她根据老人的回忆进行记录、整理和琢磨,用筷子演习动作,钻研套路,把即将失传的七巧龙抢救发掘出来,并在当年春节组织村民们舞了起来。

衡南七巧龙是单数七节一条的龙,小巧灵活,善于变法,原有龙盘花、龙滚腰、龙跃水、龙戏珠、龙下海、龙腾云等10多种花样。刘晓安在一次下乡廖田镇的过程中,从桂阳移民户那里学到了“金盘打水”“蛇相附”“小凉伞”等动作,将两者进行融合,增加了七巧龙的表演花样。

衡南七巧龙起源于民间祭祀祈福活动,一般在田间农家和街市进行表演,表演时间和套路都较长,舞台艺术性较弱。刘晓安与几位师傅交流后,精简了套路,缩短了时间,并将舞蹈、武术等艺术元素成功植入表演中,使之变身为舞台明星。

衡南七巧龙起初为两条龙相缠相解,表演形式比较单调。为了丰富表演性,提升艺术性,增加观赏性,刘晓安大胆构思,将两条龙扩展为四条龙,命名为“四龙呈祥”,再把“龙穿门”“五星花”等花样变幻其中,神奇演绎。舞到高潮处,四龙先盘踞一体,再轰然开解,制造出龙的传人雄浑的气势,呈示出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表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深受观众的热烈欢迎!

刘晓安将编导龙舞的经历与经验记录下来,形成论文《浅谈七巧龙》,2007年在《文化大视野》发表,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她又将衡南七巧龙的制作工序收集整理,编进了《中国民舞大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将“小龙盘花”“五星花”“单龙下海”“龙穿门”等动作编进了自选套路“雁龙腾飞”,其中“单龙下海”被国家体委收编为规定套路动作,命名为“龙脱衣”,在全国进行推广。

刘晓安传承衡南七巧龙近四十年,传授弟子遍及衡阳武警部队、衡南中小学校、机关和社区。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已有六个传承基地,每年递增200多名龙舞传承人。为了使“衡南七巧龙”不断增强艺术性,刘晓安又创编了七巧龙的姊妹龙“七彩龙”进行辅助表演,以丰富舞台的色彩感和空间感,营造盛世中华的繁荣景况,极具有时代感与激励性。她编排的“衡南七巧龙”舞上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惊艳全国,荣获了国际龙舞邀请赛金奖,享誉世界。她使“衡南七巧龙”成为衡南与衡阳的民间艺术品牌与文化符号。

刘晓安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衡南七巧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上一篇:【传统美术】新碶民间剪纸(宁波市)

下一篇:【民俗】衡南七巧龙舞(湖南省)传承人:廖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