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二月八”是峨山县城最热闹的节日。每逢节日境内及外地客商汇集峨山县城,参加迎接盛会。城内外的几家小客店,常常住满来自各方的商旅;几家小饭馆里,整日顾客盈门;街道两旁挤满各种贷摊;还有耍猴戏的、变戏法的、玩木偶、放西洋镜的,出售各种玩具。远近村来群众身穿新的民族服装,汇集到县城里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使这一向荒凉的小城,顿时热闹非凡。

“二月八”即农历二月二十八日,是峨山人民过春节的继续,称之为“春社”。从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始,直到三月初一、二,一共要延续四十五天,但最热闹的是二月二十七至三月初一、初二这几天。

这绵延四十五天的盛会,其内容是:县城各街坊及附近村寨,轮流迎祀本县“城隍”及“八堂灵神”的木雕像,迎到哪个村寨便在哪里做会会,热闹—番,然后又轮到下一个村寨。所谓“八堂灵神”,实际是各村供奉的“土主神”。他们有的是部落时代有功于百姓的头领;有的是历史上对人民作了好事的官吏,其中有明天启年间“筑堤壅木灌田,士民感戴”的知县张楚;还有三国时宰兵南征的蜀承相诸葛亮及土著首领孟获;其它如江滨土主,桂峰土主、白牛土主等等,都是一些部落头人,生前有功,死后被人当神奉祀。不属于部落头人的只有香柏土主“大黑天神”他原是佛教秘宗中的护法神,后被当作土主来奉祀。这些土主神一共八位,所以被称作“八堂灵神”。

盛会自旧历正月15日“元宵节”开始,分三个阶段:正月15日,“东关厢人”将本县城隍迎至“嵩公祠”,各村也将自己的土主神送到东关关厢,与本县城隍会齐。在东关厢供奉三天、即由登云村迎祀。之后是三家村、下石头村(今石泉下村)南门外(今昆洛路一带)、王家村、西关厢(今西关街)、上街坊、中街坊、下街坊。这期间,香柏土主大黑天神的木雕神像不到这些村、街、只由土官村上、中、下三营和上石头村迎祀。

第二阶段于2月18日下午开始。这天下午,下街坊人将城隍神像送到桂峰桥下河沙坝中的大花车上,三声炮响、锣鼓喧天,长号呜呜,几百人推动花车,顺河东下至猊练两江交汇处,再由九龙营人将它迎到村内。与此同时,上石头衬人也将大黑天神的神像送到九龙营,其它各土主神也被间道迎入九龙营。此后,便是安逸村、柏锦村桂峰村轮流迎祀,至旧历2月27日。第三阶段于旧历2月27日开始至3月初1日结束,这是大会的高潮,也是大会的终结。传说2月28日是本县城限诞辰。因此,27日晚必须把城隍和众神迎至城内,以便为他“祝寿”。这一天,桂峰人先将各土主神送至练河北岸,再将城隍送上花车,逆水推至桂峰桥边河沙坝上。大会予先在练河南岸柳荫深处搭好欢台,唱一出“文王访贤”给众神看,以表欢迎。待戏文结束,始抬着城隍和众神的轿子,绕道至西门入城。中国民间艺人们表演各种文艺节目,又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街而下,两旁拥挤着无数的群众争相观看,直到城隍和众神被送入城隍庙

“二月八”最吸引人的是唱滇戏。大会处每年都要花重金请来滇戏名伶参与的戏班子,在城隍庙前的戏台上,演唱传统滇戏。从2月26日晚唱“踩台”戏开始,27日起算作正戏,共演唱五天,每天都演午晚两场,午场多为本子戏,晚场多为折子戏,28日早晨加演早场“八仙庆寿”算是为城隍祝寿。

当年的峨山县贫穷落后,一般人每年除“二月八”和“三月十五”可以看几场花灯、滇戏外,平时想看戏文很难。因此2月26日晚至3月初1的五天里,整个戏场人山人海。戏场右方摆满高凳(供妇女坐),每条凳高约1.5米,长约2米,可坐八、九人,左方留给男人站着看。戏场两侧扯满了茶室酒馆的布棚和摆满香烟糖果的小摊。顿时使这方圆仅五亩的小广场上,挤满了来自各方的人群,真个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自午而至深夜。

在迎神过程中,各村、街还要组织一只杂耍队伍为前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八堂灵神,分别各乘一座四人抬的雕绘精美的肩舆为前导,城隍老爷的木雕神像则朝服冠带,乘四位长者拍着的大轿,像古代朝廷命官出巡那样,摆开全付执事,旗锣伞盖,前呼后拥,一群长者,拈香随后。每次迎神,这支队伍都都要西门入,东门出,穿城而过。杂耍队伍沿街表演,耍龙、舞狮子、大头和尚戏 王鞭……应有尽有,边走边演,走走、停停、让人目不暇接,直到把众神迎至木村“巡宫”。到“巡宫”时,城隍先入,诸神依次而进,本村土主神则需侍立门外恭候,待众神入祠毕始得入内,像人们迎客一样。

盛会期间还有两项活动为众所瞩目、叹为观止、即花车和挂香钩。

“推花车”前巳述及,共两次。即旧历2月18日由桂峰桥下河沙坝中,载城隍神像东下至双江交汇处;到2月20日,安逸村迎神毕,即将花车掉头向西;22日,柏锦村人又将它推上一小段,至27日,由桂峰村人将城隍神像抱入车中,直推回桂峰桥畔。花车高达10余米,车座方形,栗木车身,平时可拆卸保管,到时由花车田佃户安装;前置单轮,后置双轮,车后左右各置一根长方木,以便推动,中竖高达10余米的圆木一根,由大会处青纸贴铺编制宝塔型彩饰阁12层(闰年为13层)穿于圆木上,顶端立一支篾扎纸糊的龇牙列嘴的独角兽,扬蹄欲跃。2 月18日傍晚,居民倾城山动,齐集桂峰桥下练河两岸,待到城隍神像进入车中,三声炮响,车前两只长号齐鸣、车后几百人奋力推进,花车即沿练河缓缓东下。待到27日,又载着城隍神像西上。

“挂香钩是一种持殊的酬愿形式,每年都有十多人参加。挂香钩的人,须将六只小巧的银钩分别穿入两肘皮内,每肘三只。再用六根银链系上六支小花篮悬挂子银钩上,其中两支花篮内置两个小瓷碟,内燃檀香,四支花篮内各放樱桃等果品。峨山挂香钩曾吸引了许多外地看客,目睹之后,都惊叹不已。挂香钩的人须于半月前即沐浴斋戒,于3月26日晚齐集桂峰土主词。翌晨,用青纱缠头,身着长袍。双袖卷至肘弯,双手平伸搭神台上,由专人逐一为其挂钩。事毕,即手扶龙头竹杖,依年龄高低排列,鱼贯出土主祠,沿大道缓步至西门入城,沿衔东下。此时,各人的亲友,沿街设座,备案食于道旁,请全体挂香钩的人享用。因此,进城后他们只能走走停停,每到设座的地方便得坐下,让跟随他们的人喂上一两口点心,表示谢意。到达城隍庙后,即端坐殿前,恭候诸神入股,才能卸下香钩。

这每年一次的盛会,是由一个叫做“二月八大会”和“花车会”的管事们全盘操持的。两会都有田产,经费来源靠租谷。大会当年有多少田产,因事隔多年,难于考证。据说,当年的花车会田比较多,今柏锦村、安逸村、小坝心、文兴村、土宫村、回龙村等村寨都有种花车会田的佃户。仅“二月八大会”的田租收入即可达二、三十市石。除租谷外,正向商贾富户摊派一部份:如在戏场周围设的茶座、酒馆要交点钱,支高凳看戏的也须交钱。出入两抵,据说每年都行点节余。

“二月八”盛会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到1950年还过了一次,但已不怎么热闹了,1951年便告停止。


上一篇:【民俗】彝族二月八(湖南省)(县级)

下一篇:【民俗】镇江二月八(湖南省)(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