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弦乐源远流长,是江川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并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它以“长辈传晚辈,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撒弦乐是旋律最优美、弹奏难度最大的一首四弦独奏曲。学弹月琴者,一般都先学撒弦乐,但能出师者不多,全县上千人懂得该曲,能弹者近百人,但可称“师傅”者仅七、八人。彝族撒弦乐是一首古老优美而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月琴独奏曲。演奏时,根据情境需要,可反复弹奏若干遍。撒弦乐之声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似急风骤雨。曲中的几处滑弦,清新独特,幽雅异常,使人听了荡气回肠,久久难以忘怀。撒弦乐形成于彝族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它对彝族音乐(山歌、小调、跳乐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弹奏撒弦乐是彝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听见撒弦响,心慌脚杆痒”,撒弦乐在彝族民俗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价值;撒弦乐植根于江川彝族传统娱乐文化之中,在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突出地表现出其娱乐交际功能,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撒弦乐作为民间音乐精品,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在彰显艺术感召力、陶冶性情、增进民族团结和睦、增强凝集力、提高民众审美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民间文学】土家族哭丧歌(国家级)

下一篇:【民间文学】土家族哭丧歌(国家级)传承人:严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