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二胡,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阿炳。靠着两根丝弦一张弓,他将自己经历的诸多劫难与坎坷,在无光的世界里,静静地谱成一首《二泉映月》,音调空灵而哀伤,如泣如诉,自此孤篇横绝,也让世界认识了二胡这种民族乐器。
  据载,二胡又云“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陈肠的《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就其所附图看,为竹制琴杆,筒状琴筒,无千斤,是后世二胡的雏形。元朝《元史·礼乐志》有云:“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记录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二胡制作是二胡艺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亦然,随着二胡作品创作飞速发展、演奏技法越来越丰富,对于其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前,二胡制作有苏州、上海、北京三大流派。南方琴水灵通透、声音柔美,北方琴音量大,声音结实。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演奏家要在音量和音色上找到平衡、做出取舍。要音量就只能放弃音色,要音色就没有音量。音量再大一点,音色再厚一点、透一点。
  在传统二胡的基础上,关中高档二胡经过继承创新改良,运用现代二胡的制作方法,选用高档红木和野生蟒皮精心制作而成。既具有传统二胡的韵味,又适合现代二胡的演奏要求,使二胡的制作技艺和演奏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让音质更浑厚,音域更宽广、通透。同时,关中二胡既可作为一件演奏乐器,又可作为精美的艺术收藏品。
  “从外表看,二胡的结构很简单,但做一把好二胡确实越来越难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关中二胡传承人之一的段卫章告诉记者,制作一把成形的二胡要经过凿、铲、磨、抛光等200多道繁琐的工序,这不单单是一门手艺活,更是一门艺术。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头、琴轴、琴工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这看似简单,却包含着非常科学的道理,涵盖着力学,声学,美学等基本原理,每一道制作工序极其严谨,任何疏忽都会导致二胡音质的粗糙低劣。“一把二胡包括琴筒、琴皮、琴杆、弓、琴弦等,成品的好坏跟木料的关系很大,和蒙蟒皮的松紧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他说,一把好的二胡就像一个出色的戏剧演员,演绎出来的曲子要有韵味,无限回味。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多用木或竹制成,一端蒙蛇皮,张二根弦。关中二胡多用紫檀、红木这样的贵重木材制成,为单筒,筒后口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经打磨后的二胡琴筒工艺精致,细腻,压根看不到木头拼接的微小痕迹。采用紫檀木红木、黄牛角等材料,制作扁六边形、椭圆形、扁八边形等多种琴筒,材质多变,颇有特色。
  蟒皮松紧与琴的调门、音色有关。在二胡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是鞔皮,也称“蒙皮子”。关中二胡均为手工鞔皮,所选用的是大蟒尾部的蟒皮,皮质的花纹越大越好,花纹要“色亮”。这类蟒皮具有纤维结构紧,弹性好的特点。一般而言,蛇皮鞔得松紧程度完全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一般高调门的琴鞔得紧一些;低调门的琴鞔得松一些。“蒙皮子就是把蟒皮固定在琴筒上,蟒皮遇水胀开,湿的蒙上去,干了就会收缩,收缩的幅度直接影响到二胡的音质,太紧太松都不行。”关中二胡传承人之一常炜说道。
  现在,不论是音乐演奏还是戏曲伴奏都离不开二胡。它音色悠扬婉转,宛如东方古典美人,被誉为中国“乐器皇后”。殊不知,这种民族乐器的发展史,也是堪称心酸。清初时期,嘉庆即位后,尊乾隆为太上皇,出现了二皇共政之局面。二胡上的两根弦——老弦、子弦亦称二(儿)弦,似有对“二皇”不敬之嫌,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二胡被禁止,直至晚清时期方才响起二胡声。
  关中二胡制作技艺,在巧手翻飞中让精美的木头会唱歌,在创新中让传统的民族乐器增添新色彩。如今,这种民族乐器更具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可是,二胡制作工艺复杂,学习时间长,学徒不仅要懂木艺、懂音律,还要身体好,吃苦耐劳,学习制作要求高、门槛高。此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二胡制作的市场潜力巨大,许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却又静不下心慢慢学习。一时间,这一传统手艺的传承,成了传承人的一块“心病”。
  在闲暇时间,已经年过七旬的段卫章,会教“90后”的孙子制作关中二胡,可是收效甚微。“现在做二胡是越来越难了,学的人很少,我带的徒弟基本上是四五十岁了,何况是年轻人呢。”段卫章感叹道。其实,同样的问题,也让常炜很困惑。不过,他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投身这一音符背后的行业,让全国人都知道关中二胡,除了无锡这个“二胡之乡”外,还知道渭南的二胡制作是一绝。
  二胡风流数千年,“拉”出悠悠古韵。愿关中二胡以特有的神韵闪耀着更大的魅力,千古传承。

上一篇:【传统技艺】关中二胡制作技艺(渭南市)传承人:刘红孝

下一篇:【传统技艺】蒲城高阳芦编技艺(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