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稷山走兽高跷(运城市)
2018-05-17 11:27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文字见于《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跷就已流行。在我省境内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就可以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说明我省的高跷表演最迟也应从北魏就开始了。
踩高跷这种形式,据说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高跷在民间也称“拐子”,是指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因此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我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走兽高跷”是我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活动中的一种独有的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走兽高跷”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由兽头、兽身、表演人员组成,高跷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上身扮演与之相应的人物,组成一组造型。表演时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按曲牌节拍行走。每逢闰年正月廿九,在为祭祀火神而举行的仪式上作为其中的一种民间演艺活动,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