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刀署明,傣族,生于1934年5月,云南省勐海县景竜人。中共党员,1958年10月起从事群众文化美术工作,勐海县文化馆退休干部。 他9岁开始读书,仅读了两年小学,11岁时,按照民族风俗,步入佛门当了和尚,开始老傣文的学习。由于他聪敏伶俐,勤奋好学,到20岁时已连就一手好字,同年被提升为二佛爷,25岁还俗。10岁那年,一次偶然机会,家人带他到佛寺里拜佛,他看到寺里摆着的那些用泥制成的各种小动物及墙壁上挂着的傣族民间故事人物画十分形象。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绘画的念头。15岁那年,也就是升和尚的后的第五年,他开始学习绘画,在没有先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画一写傣族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及用泥土泥塑一些小动物。开初,他所画的画和泥塑的一些小动物不太形象,他感到很自卑,加之周围的和尚在讥笑、挖苦他说他天生不是绘画的材料。他听到这些讽刺、打击的话后,痛苦和悲伤交织在一起,几乎将失去决心,然而,经过冷静的思考后,他并没有灰心,而是迎着困难上。他想只要有决心,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后来,他不断的努力,经过十年的磨练,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绘画技能日趋成熟,逐步被当地民族认可并称他为会画画的人。1958年10月,由于他在当地民族中绘画出色,县文化馆根据他的专长,吸收他从事美术工作。他参加工作后,并没有放松自己的专业,而是经常深入村寨搞创作,在日常生活他善于观察事物,做到了一个画家应具备的素能。 多年来,他不懈努力,先后创作出一批具有生活气息如:《竹楼新歌》、《人欢鱼跃》、《人勤家富》、《傣家新竹林》等美术作品参加省、州、县展出。在州县展出中多次获奖。在全国举办的傣文化印刷新字体征稿中,老傣文揩体获得优秀奖。另外,他创作的《采春茶》、《勐邦水库全景》等美术作品曾刊登在1959、1960年《边疆文艺》杂志上。1996年底为景竜佛寺创作傣族民间故事《玉香达拉》壁画,此画规模巨大,长60米,宽2米。是勐海县目前最大的佛寺壁画。他不仅在美术创作上有很大成绩。而且在民族故事的收集、整理中也有所成就。如:他收集、整理的《富拉翁与召混罕》民间故事一书于1981年由云南省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0年后,由于党的政策,柳暗花明又一春,民主宗教信仰得已恢复民族风俗得以肯定,边疆傣族村寨到处兴起立佛赕佛、塑塔赕塔的热浪,这时长期从事民间美术工作的他,如鱼得水。泥雕、泥塑和剪纸艺术步入了最辉煌时期。几年来,他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先后为勐海景竜、曼贺、曼养坎、勐遮的曼章令、曼糯等村泥雕佛像大、小100多个,其中代表为勐海景竜佛寺里的佛像。高400CM、宽250CM。泥塑白塔主要有勐满塔、勐遮曼章令塔、勐海水白塔等大、小25座。其代表作为勐海白水塔。塔高2100CM、底宽1400CMx4。剪纸主要是套印在佛寺里的墙壁及柱子上。剪纸图案:长20CM,宽60CM。他精湛的手艺,深受当地民族的喜爱。他论走到那个寨子,群众都称他为撒腊帕召、撒腊塔既会做佛像、塔的师傅。

  由于他的作品在民间中不断涌现。声望随之越来越高。居住在当地的民族无人不知左手画家老刀。正因为他的手艺在本地最高。自然吸引了一些美术爱好者,他们纷纷向他拜师求艺。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从众多的求学者中收了岩温班、岩些、岩宰应、岩温叫等4个当地民族为徒。在他的精心培养下,4人现在都能独立从事民间艺术泥塑、泥雕工作。

刀暑明同志虽未经过专门的学习,但由于刻苦自学,被誉为傣家自学成才的民间画家。1986年9月,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他从事群众文化工作25年荣誉证书。1993年退休后仍不断从事民族民间艺术工作。现为西双版纳州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


上一篇:【传统戏剧】目连戏(江西目连戏)(江西省南昌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富平柿饼制作技艺(渭南市)传承人:郑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