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湘乡石坝鼓(湖南省)传承人:丁德仁
2018-05-17 10:15
丁德仁的爷爷是唱戏的。唱戏是需要锣鼓点子的。他的爷爷唱着唱着戏,剑走偏锋,爱上了制鼓。他爷爷当然不会做,便请人到家里做,于是跟着学,就这样学会了这门手艺。不经意间,制鼓,成了老丁家的传家手艺。至今传到了第五代。
丁德仁,湘乡金石镇石坝村村民。13岁开始学制鼓,如今已经是73岁的古稀老人了,这门手艺在他手上得以传承并发扬。
中国人对鼓有着特殊的感情,或庄重礼仪,或表达欢乐,或鼓舞士气,或击鼓传令,可谓腾腾击鼓,豪情万丈。
然而,老丁小时候对鼓却没有多少感觉。他学做鼓完全是父亲“逼”的。在他读书的那个年代,学生的理想是当工程师、科学家。老丁也想做工程师、当科学家,所以他读书时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可是当他读到高一时,他父亲要他退学,回家学做鼓。老丁家有三兄弟,他是老二,唯独把他留在了家,因为父亲怕这门手艺失传。他那两个兄弟最后读书读出去了,成了有学问的人,而老丁却做了一辈子的鼓。他做的鼓201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老丁没有当上科学家,但他却是做鼓的行家。说起做鼓,他可是“景德镇的瓷器,一套套的”。他说,做鼓其实就是两大工艺,一是制皮,二是制桶。制皮要经过清理皮革、去毛、晒干或烘干、裁料、清水浸泡、刨薄、钉眼穿绳、蒙音定鼓等九道工序。而制桶却需选择上好的松木、杉木、樟木为原料,木材要干,结构力强。桶的两头要留有头发丝般宽窄的缝才吻合得好(热胀冷缩原理),用竹子做内箍加固,然后用木胶相缝。 使用竹钉加固,因为竹钉不生锈。最后车光加油漆。所有这些工序完成了,老丁还要用手指测音,这完全凭感觉,声音脆而不闷,敲上去嘭咚跳跃。这样的鼓才是上品。
民间用鼓大都在端午龙舟赛上,划龙舟所使用的单面鼓由于底部浸水,大大缩减了鼓面的使用寿命,老丁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独具匠心地在底部添加一层隔水层,不但解决了浸水问题,而且使得鼓声更加的厚重,振奋人心,实现了实用与美观并重。
他跟他爷爷一样,也学会唱戏
翻阅历史资料,石坝鼓诞生于我国鼓乐乐器大繁荣的清末时期,主要用于花鼓戏、宗教、地花鼓、闹龙灯等各种祭祀场合。金石石坝鼓分为大鼓、堂鼓、高音鼓、手鼓和班鼓五种。这些鼓老丁都做过。他做过最大的鼓直径达1.8米,最小的直径为五六寸。一辈子做了多少面鼓,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如今老丁年事已高,再做下去力量有限了。不过他说他的家人都会做鼓,就连在德国的孙子也会做,原来孙子从小就看着爷爷做鼓,便也跟着爷爷做。后来读书出国去了,但每次回来,都要和爷爷一起做鼓。说到这些,老丁笑了,笑得很开心,很欢乐。他拿起一面鼓,当当当地敲了起来,随后有板有眼地唱了起来,那调高亢激越,携带着花鼓戏的腔调,同时,有模有样地比划了起来,那动作如劈山板斧,迸发着英雄气概。老丁的爷爷是唱着戏学会制鼓,老丁却是制着鼓学会了唱戏,这种一脉相传都缘于鼓,更乐于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