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澄城剪纸(渭南市)
2018-05-16 15:07
澄城剪纸淳朴、浑厚、豪放,既有粗犷厚重之美、也有精细秀劲之态,澄城剪纸以符号化的物象为造型的基本元素,以民俗生活为主要表现题材,表现出这块土地上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她们用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一双巧手,通过剪、掏、挖、,片刻间寄语希望和幸福以及早已铭记心中的物象符号与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态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艺术魅力和民俗理念的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一、澄城剪纸的历史与地理环境
澄城地处陕西渭北高原东北部,前拱原阜、后依山陇,大浴河襟左,洛河环右,境内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四条干沟把全县割裂成三梁一原,面积1121平方公里,人口40万。
澄城剪纸的历史已无据可考,据传,两千年以前,相距澄城一步之遥的白水县,有一个叫蔡伦的人,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发明,不仅为文字书写带来了方便,也促进了卷轴画的发展,而在民间则出现了剪纸艺术。目前所存最早的剪纸,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北朝(386—581)时期的剪纸,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可见剪纸已有悠久的历史。
澄城与合阳、蒲城、白水、大荔、黄龙等五县相邻,属黄河流域古老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属雍之地,这里沟塬相间、地形复杂、地理位置险要,是历代抵御外敌的战略要地。吴起在此屯兵,郭子仪率兵征叛,李自成抗击官兵,彭老总、王震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浴血奋战等等,都在古徽大地留下过深沉的足迹。据明代县志记载,隋文帝在此修建行宫,唐代名相魏征在此受封。境内有新石器遗址30多处,商周古墓群,秦汉宫殿遗址,唐代精进寺塔、明城隍庙神楼等文物遗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上世纪八十年代,金代大铁钟的发现,将中国简化字的历史前推了800余年。几千年的历史渊源,沉淀了澄城人勤劳、善良、淳朴、睿智的人文品格;民间艺术就诞生在这片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地域。“澄城剪纸”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只是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文化精髓。
澄城剪纸最初是人们用来装饰环境的,比如剪个花,贴在窗口,称窗花。剪个小动物贴在炕围,逗小孩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剪纸广泛应用在民俗生活中,而且赋予了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四时节令,婚丧寿宴,生男育女,日常家居和生产生活中都用剪纸装饰环境,并寄托以希望。十年动乱期间,澄城剪纸不可避免地遭受摧残,她们从未登过大雅之堂,但却像黄土沟壑间的荆棘山花一样,掘强的奋争,在民俗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艺政策的沐浴,1982年对全县民间艺术进行大规模全面普查,发现了大量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艺术精品,1983年11月在西安“陕西省展览馆”展出;1985年5月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引起轰动,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渭南报》、《北京晚报》、《中国美术报》专题报道;2004年荣获全省优秀民间美术观摩展览二等奖;2005年“黄土寻根”陕西民间美术大展二等奖;2002年举办澄城县民间艺术培训班;2007年举办澄城县剪纸、刺绣大赛;2008年全民创业博览会举办剪纸、刺绣、土布技艺大赛;2010年澄城县剪纸、刺绣、面花培训班。多年来,通过展览、大赛、培训等各种形式活动,切实有效的促进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二、澄城剪纸的品类与分布
澄城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的黄土台塬上,属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县域以茨沟为界,分为沟南,沟北两大区域,沟南地区与关中平原东北部的大荔接壤,沟北地区沟壑纵横,北靠黄龙山,关中平原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兆之地,是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澄城剪纸产生出了许多的种类,从其主要用途来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个类别。
1、窗花
窗花是澄城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品类最多,最为普及的品种。
澄城的传统的民居建筑基本是土木结构,只是沟南地区以厦房为主,沟北地区以窑洞为主。因此,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但在过去,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的花样,给黄土高原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剪纸纹样沟南地区与八百秦川相同,多为戏剧人物和民间故事,沟北地区则多以原生性鱼、凤、莲、牡丹、石榴等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地,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2、装饰剪纸
据专家考证,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用剪纸装饰房间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装饰剪纸的品类已日渐丰富,澄城剪纸的顶棚花、炕围花、均属装饰剪纸。
顶棚花是贴在天花板上的剪纸,当地俗称“裱花顶”,其形式为中央是一张大型的团花剪纸,四角贴上角花。这种布局俗称“四菜一汤”。每当新房落成。新糊顶棚,以及过年过节等都要换贴顶棚花。尤其是结婚更要把新房装饰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炕围花是沿炕周围贴在墙上的剪纸。炕围花的作用不仅是装饰墙面,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以团花为主的对称布局,造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完整的装饰层次加强了室内祥和富足的气氛,暗示着生活的理想。这些剪纸在房间里色彩鲜艳,活泼生动,营造出一派热闹祥和的气氛。
3、丧俗剪纸
澄城老人逝世,农村俗称“白事”,要过的隆重热闹,自然也少了剪纸艺术品的装点和渲染,在灵堂的布置中,都要悬挂和摆放出嫁女儿送来“莽纸”以及贴有石榴、莲花剪纸图案的金童玉女仙鹤骏马,金山银山等陪葬品,丧葬用的陪葬品,农村人称“纸扎”纸扎工艺充分利用剪纸的技艺,用拼贴,叠摞、缕空、折叠等多种手法,以意象塑造出装饰化的立体形体,努力营造丧俗剪纸艺术的一种象征真实的立体效果。
三、澄城剪纸的艺术特点
剪纸,在澄城农村俗称“铰花”、“铰花样”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它讲究剪工刀法,强调玲珑剔透的纸感语言和影廓造型,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庶民百姓的喜爱。
澄城剪纸特别注重夸张的外轮郭造型,先是用剪刀大刀阔爷地剪出外轮廓,然后用“万剪不断”的结构,在里面做各种装饰,有的根本就不作装饰,只剪一个外轮廓,剪纸在一个洗练的外轮廓的包裹下,整个造型的整体性,就有了保障。并用影绘的手法,做到线条连接自法,从而产生更为丰富的装饰效果。
澄城人物剪纸多以戏剧人物为主,关中爱看戏,尤其爱看秦腔和眉胡戏,除了大戏班外,大一些的乡村还有自己的“戏班”或“皮影社”,每逢节日、庙会及各家的红白喜事,都要请戏班唱大戏,如“铡美案”、“白蛇传”、“杨家将”多许多好戏,更是百看不厌。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一词一曲、一招一式,都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脑海里。村姑农妇们把自己喜欢的剧中人物,用剪纸的形式再现出来,把节日的窗和婚庆的新房变成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舞台。其剪纸的风格也受文人和工匠的影响,使工艺性造型向剪纸语言渗透。更为典型的是人物形象造型基本用工艺性较强的皮影形象所取而代之。
澄城剪纸其装饰花纹的形式多样,有将纸对折后剪成左右对称图案的对剪,有将纸自由折叠后剪成均齐反复图案的折剪,有连续规整的缠技花,有排列整齐的小散花,有独立图案的大枝大花等,她们利用自然和天然的规律,注重在不同的形象中寻找其统一的因素,并在削弱其特定的自然因素上,变零乱为谐调。变复杂为单纯,创造出月牙形、尖形和锯齿形的表现方法,不仅在形式上产生对比之美,而在装饰花纹的巧意安排中,显示出线条的生动和灵气。
四、澄城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
澄城剪纸多取材于劳动人民最最熟悉的生活和喜闻乐见事物,用生活中的真、善、美为特征的意念造型手法,发掘出表现民俗理念,人生哲理的不同寻常的意蕴。运用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用高度地概括,让质朴、单纯、平淡的画面,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丰富、深刻、生动的民俗文化内涵。呈现出对生命之歌的赞扬,表达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澄城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形式。澄城剪纸大部分都是以当地的民俗活动为基础,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它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与其他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特别是民间习俗,都是密切地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掏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澄城剪纸艺术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谐音寓意、谐音是民间图案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利用字的谐音,运用花鸟、鱼虫等图案造型去表达美好的愿望。如“喜上眉梢”图案,也叫“喜鹊登梅”,喜鹊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鸟,人们把喜鹊的到来作为报喜的象征,“梅”与眉梢的“眉”字谐音,喜鹊站立在梅枝上呜叫,象征着喜事已到眼前。在民间图案中谐音寓意的形式很多,如婚嫁贴的“鱼儿钻莲”、“鱼变娃”一条稚拙顽皮的小鱼,摇头摆尾,倏地钻进娇艳含羞的莲花之中,这不正是生命机能的尽情表演吗?如:“百籽石榴”不正是来表现多子多福和家庭和谐团圆的美好愿望吗?再如婚庆新房里贴的“长命树”以下面的四个花瓶,象征四季平安,“长命树”意为白头偕老、长命百岁,这些都是在讴歌着生命起源和民族繁衍这一重大而古老的主题,也是澄城剪纸的一个基本格调,当地百姓用这种象征的手法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岀劳动者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纯真的情感。
澄城剪纸,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和传统的民间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与向往,也表达对主人的祝福。民间剪纸图案并不单是根据客观自然形态来造型的,而是以寓意、联想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寓意、联想的形式或通过吉语谐意,或通过指物会意,或通过感情等手法,使图案富于理想的幻觉,表达美好的愿望,以求奇幻想、愿望、趣味于图案,唤起民俗感情上的共鸣。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并以它朴素的哲理、境界、智慧、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总之,剪纸自从它诞生以来,以它胜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便捷方式,在各种民俗活动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生命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