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白水剪纸(渭南市)
2018-05-16 14:59
白水民间剪纸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当时用金箔等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唐宋时皮影盛行,也用纸制作皮影,称“纸窗影子”;也有用于巫术活动的剪纸,杜甫“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的诗句就描述了白水等地的招魂剪纸。明清以后随着剪纸的逐步发展,广泛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方面装饰,或作为生活中刺绣的底样。白水剪纸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逐步走向成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其鼎盛时期,几乎成为一种习俗,窗户格子、新房顶棚就是剪纸技艺比拼的舞台。至今在农村,特别讲究的人家,还有糊窗户,贴窗花,装饰顶棚要团花的习俗。十一送被子、冬至送寒衣、清明铰坟钱等习俗流行民间。
白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饱满,线条简练。其题材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际生活题材。由于剪纸作者来自农村,其作品题材直接取材自己的实际生活 , 如喂鸡、养猪、牧羊、放牛、参加果园劳动等。有的直接表现自己伺养的家禽、 家畜,如鸡、牛、羊、狗、猫等。也有的表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植物,如:梅、竹、牡丹、荷花 ,还有各种瓜果等。因为这些题材都来自生活 , 所以剪纸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二是吉庆寓意题材。白水剪纸在题材上也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三种:(1)谐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现手法。比如花公鸡 , 就在公鸡身上剪几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剪几朵梅花,把莲花和鲤鱼剪在一起,寓意“连年有余”,这里以莲谐“连”,以鱼谐“余”。(2)谐形法,将某一形象进行简化作为代表。比如:剪出一朵云彩,就表示天空,剪出一片雪花 , 就表示冬天下雪了。(3)象征法,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如桃子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鸳鸯象征爱情,松柏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象征喜事临门。三是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白水民间流传的趣事佳话,人们不仅相互传诵,而且还用剪纸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爱与憎。如江俊英剪的《四大美人》、《红搂宝黛》、《白水四圣》、《红灯记》、《梁秋燕》等。
白水剪纸作品类型根据实物来源可分为原始型、创新型两种。原始型直接源于生产生活,如,江俊英创作的猪、牛、羊、哈巴狗等;创新型题材源于现成作品(包括剪纸作品、绘画作品),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如刘来庆创作的青竹、骏马等,江俊英创作的《警民一家亲》、《白水三农快客》等。根据创作形式可分为单一型、组合型两种,单一型题材如窗花、动物等,组合型题材如江俊英创作的团花《牧童晚归》、《全家福》,刘来庆创作的《心心相印》、《八骏图》等。艺人们通过谐音、象征手法构成寓意性画面,图案多取花鸟虫鱼、自然景色、农家牲畜、戏曲人物等,样式多为十二生肖、团花、福禄寿喜、人物组图等,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喜悦心情,期盼吉庆有余,富贵安康。其艺术特点突出表现为粗犷、雄壮、简练、淳朴、乡土气息浓厚。
白水剪纸就其具体用途而言,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彩灯、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灯笼花、门笺、寿花、丧花等,窗花、门笺、灯花,是过春节或元宵节贴挂用的。以前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营造浓浓的新年气氛。顶棚花、喜花是结婚时布置新房用的,张贴在室内顶棚、家具和器物上。寿花、丧花用于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墙花、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张贴在墙上和屋顶上。二是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三是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腰花、衣袖花、背带花;四是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印花或者印字。五是花样用,作为承传临摹的范本、纸样。花样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头、床帐、门帘等上面绣制图样时所依据的范样。每剪成一个图形,就把它用线大致缝在另一张纸上,拿到灯烛上用烟薰烤,烤黑,把剪纸图形取下,然后就留下一个以烟黑为地的空白图形,原来的剪纸图样也可作为服饰刺绣之用。农村妇女就是靠这种方法,一代代传承着上辈珍存下来的图样。
农闲或阴雨天,农家妇女各施巧手,装饰房间,互相品评,交流技艺。许多民间艺人外出开办纸花店,制作各种丧葬用品,满足市场需求。如今,民间艺人们以剪纸技艺为基础,适应民间装饰之变迁,创作“布贴画”,装饰房间、门帘等,供不应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白水民间美术从剪纸入手,鼓励民间艺人们多去洛川、安塞等地学习深造,多次组织剪纸能手赴省市参加剪纸学习班培训,多次组织参展,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艺,剪纸作品由单一型、小幅型向复合型、大气型发展,且具备了更多的白水元素,因此也拥有了独具白水特色的收藏价值。如江俊英创作的《白水四圣》、《喜摘苹果》,刘来庆创作的《飞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