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白水传统九龙木雕刻技艺(渭南市)传承人:马金财
2018-05-16 13:57
龙,中华民族的圣物。在数千年传承中,对龙的崇拜已凝结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具化成各种外在表现。2009年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白水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就是以龙凤作题材。其作品“无须三爪龙”尤其突出了唐代龙的特征。而在2008年,其传承人马晓斌与已故父亲马金财合雕的“九龙腾飞,喜迎奥运”大型屏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龙,中华民族的圣物。在数千年传承中,对龙的崇拜已凝结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具化成各种外在表现。2009年公布的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白水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就是以龙凤作题材。其作品“无须三爪龙”尤其突出了唐代龙的特征。而在2008年,其传承人马晓斌与已故父亲马金财合雕的“九龙腾飞,喜迎奥运”大型屏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当我们来到白水县雷牙镇雷牙村,走进马晓斌的陈列室,满屋木雕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我们要见的马晓斌并不在家。据他的妻子讲,马晓斌在西安干活已有一段时间了。
据白水县文化馆的同志介绍,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历代口头授受,以悬雕、透雕、圆雕、多层镂空雕、彩绘镂空雕及贴金雕技法见长,融入历代经典木雕技法与纹饰精华,以雕刻技法的精致、木做技法繁杂而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在马晓斌之前,这门技艺传承人是其父亲马金财,一些作品更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木雕艺术起源于商周以前,目前发现最早的木雕艺术品是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出土的木雕鸟。至唐代达到鼎盛,雕饰内容空前丰富,雕刻技艺也达到很高水准。明清时“乾隆工”和榫卯结构的大量运用将中国的木雕技艺推向一个高峰。在马晓斌家里,我们就发现了多个马晓斌制作的“乾隆玉枕”,枕头用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或其他部件,而且枕头的高低也可以随意调整。
据马晓斌的妻子介绍,马家传承的陕西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历史悠久,据师徒传承以及家族口头记忆,明末以来,流传于陕西关中的蒲城、富平、白水、大荔、澄城等地,时过境迁,历经8代传人。
而对于这项技艺,白水县文化馆的同志告诉我们:“原生态的制作方法,对承袭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扎实的木工基础、深厚的画功和娴熟的雕刻技法三者不可缺一。木工基础要扎实,无钉衔连的榫卯结构,出料画榫、断榫、凿榫、组榫,绘画功底要深厚,几笔呈现形象,传导神韵。雕刻技术要娴熟,拿刀即刻,动刀前就有腹稿。一凿、二刻、三打磨,刀法繁杂、粗犷、有力、传神,体现关中特色。这是九龙木雕技艺历代师承的第一道考验。虽一直有‘名师出高徒’的俗语,但徒弟真想要叫声师傅,成为其衣钵传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还告诉我们:“雕刻之前先要磨刀,雕刻高手同时也是磨刀高手。接着是构思,主要是雕刻之前打腹稿的准备工作,要胸有成竹。”“细雕,必须精心,做到‘刀口清,不留刀痕,不留毛茬’,需‘心平气静,刀利手稳’。特别是多层镂空雕(不需画稿,直接雕刻),雕一层、打一层、磨一层,一般需七到八遍。”上述仅仅是雕刻时的些许规矩。
据了解,第七代传承人马金财在继承和发展九龙木雕技艺时,除穷尽一生刻苦钻研外,曾多次去北京、西安、宝鸡、甘肃、山西、安徽等地广览遗迹、取材写生,以求充实提升自己。
而马金财妻子也表示,因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要求太高,学习起来耗时耗力,须心性专一、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耐得住清苦才能达成,而跟随丈夫学习的三个儿子中也只有二儿子马晓斌得窥门径,大儿子和三儿子最后都转行去做家具了。在我们看来,这便是很多传统技艺沿袭过程中共同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提起过去的手艺人时习惯于称一声“匠人”,包含着相当的尊重与认可。人们对匠人的尊重更多的是对其手艺的认可,是对其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的认可。在木匠一行里流传的规矩中就有,要拿木料当自己的孩儿般对待,即便是对着树木胡乱发泄情绪那也是要被师傅责打训斥的。
从古时社会对匠人的评价再回到九龙木雕技艺上,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匠心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这对各行各业的手工匠人也都有启示意义。匠心独运,或则巧夺天工,或则鬼斧神工;匠心不具,也只能自己种因自得果,自个砸自家饭碗。技艺一道,本就是经年累月孜孜不倦追求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如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任何一件事倘能全身心地投入坚持一万个小时,必然可以创造奇迹。
在去白水采访探究的路上,有人提及白水县过去闭塞的山区交通,于是我们也猜想,或许正是不便的交通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留下了“烙印”。白水县古时圣人辈出,个个是领域内的祖师级人物,这些怪杰翘楚洞察到此地山灵水秀,隐逸其中,可得快乐逍遥,因而不约而同齐集于此留下许多杰出成果。而一代代技艺的传承,恰好也受限于交通因素,远离了喧嚣繁华,隔绝了世俗诱惑,得以静守那周而复始年年月月,保留最纯粹朴素的原貌。而白水人做事信守规矩的秉性更于此显示真谛,一辈辈丝毫不逾矩,保留下最真的“风味”。
到最后,白水文化馆的同志还告诉我们,在仓颉庙里就有很多的九龙木雕。有龙凤、飞禽、走兽、花卉、人物、吉祥图案及神话故事等等。而这也是在多年之前,马金财与师父高升良承担仓颉庙复修工作时留下的杰作。
如今,先辈匠人的执念与担当或许早已不知觉间内化于其身,流传于血脉。但想到那清苦艰辛的求艺之旅,却也拧成我们深埋心底的一个疙瘩。而马金财老伴提到的二儿子马晓斌,据村人称,其实多数时间已不待在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