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畋——中国花炮祖师,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传,当时灾害连年,瘟疫流行,李畋以小竹筒装硝,导引点燃,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减少了瘟疫的流行,爆竹因而很快推广开来。李畋因此被烟花爆竹业奉为祖师。

 

  历史渊源

 

  公元641年,李畋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宠信,尊为皇叔,后因得罪朝中大臣,被大宗削职为民,于是李畋便回到麻石老家。李畋才高八斗,聪颖过人,好动脑筋,回乡后,终日清闲无事,很是失落。一日,邻人仲叟为山魉所崇,命在旦夕于李畋庭中用真竹火爆之。事后,李畋便想:如果在竹内装上火药,其爆炸之威力岂不更大……于是砍来竹子,锯成一节节竹筒,先将火药填在竹筒内。然后,点火引爆,一连试了三百余个,终于大功告成。

 

  李畋的这一发明很快派上了用场。有一次,玉帝命唐朝宰相魏征处斩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时值酷暑的子夜,魏征在睡梦中与罪龙殊死搏斗,累得满头大汗,适逢唐太宗来访,见状后,大宗便随手用扇子对着魏征扇了三下。这一扇,竟助魏征斩杀了罪龙。罪龙于是怨恨李世民,便日夜为崇,弄得李世民昼夜不得安宁,身染重病,无人能治,无奈只得发出诏书,遍征天下名医异士。有一天,李畋打猎回来,路过土栗小街河边一深潭,见到张贴黄榜,便当场揭了下来,他连夜制造了一百个装有硝磺的小竹筒炮竹,次日清晨疾疾地赶赴京城。四月十八日晚,李畋在唐太宗的寝宫内将一百个小竹筒炮竹一齐点火引爆,刹时轰响如雷,山鸣谷应,吓得邪魅慌忙逃遁,唐太宗康复后,即赦李畋为炮竹祖师,赏银千两,令其以炮竹为业,造福万民。从此,李畋回乡专做炮竹,曾在麻石钟家祠堂、刘世桥店等处带徒授业,将平生技艺一传十,十传百,传给众位乡邻,编炮制造技术由麻石逐渐推广到浏阳金刚头,醴陵富里、潼塘、白兔潭、浦口、仙石、江西上栗、金山、黎塘、桥塘等地,自唐代起,麻石就有“炮竹之乡”的美誉,李畋也因此成为举世公认的炮竹祖师。发明炮竹地方驱散瘴气,控制疫病传播,李畋为唐太宗驱鬼祛邪,醴陵是中国炮竹制造中心等,分别在唐代《异闻录》、《五代野史》、《中国实业方寸之地的麻石老街古迹班驳,令人留连往返。震惊中外的清末丙午萍浏醴起义就是在这里开始爆发的,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祠堂依然保存完好,最令人亢奋的是:当年李畋先师制造炮竹的作坊,就在这条街上,老街坊告诉我,祖师爷的炮竹作坊在属湖南的街南,祖师爷出售炮竹的店铺却在归江西的街北,李畋炮竹作坊和店铺的确切遗址,住在麻石老街的两省边民却众口一词,李畋先师是我们麻石人,是为我们救苦救难、恩泽幸福的师祖菩萨。走访了麻石的一些村民后我发现麻石人对李畋先师的感情十分笃厚,每家每户的家神神位上,都右书“天地君亲”,左书“李畋先师”,作为家神奉祀,世代相传,还成立了李畋先师会筹有基金,置有恒产。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生辰全村放假,举行集体祭祀。每逢这一天,他们还要抬着李畋祖师的神像到整个东乡游垅祭典,家家户户焚香设案迎接,场面蔚为壮观。此外,每月初一、十五和四时八节以及学徒进师、出师,都要拜敬李畋祖师,而且很隆重,这一习俗逐渐扩散到醴陵、浏阳、萍乡上栗乃至整个炮竹行业,一九九五年五月间,麻石全体村民自筹资金塑造了李畋祖师神像,现供奉在桐子坪松仙庙,每日香火缭绕,前来拜祀络绎不绝,他们还准备自筹资金建造李畋祖师纪念堂,为其树碑立状传,以期发扬光大,激励后代子孙。

 

  内容丰富

 

  祭礼主要分为“堂鼓开坊”、“起三吹”、“三星赐福”,“普天同庆”、“拜祭祖师”、“各界人士上香”六个阶段。

 

  祭典时第一阶段:由儒教主持人敲击堂鼓。第二阶段:乐队开始“起三吹”,三吹主要是指《换东山》、《月月红》、《大开门》等。第三阶段:儒教主持人盛上斋菜,祈求三星赐福。众人依照长幼顺序三跪九拜。儒教主持人宣读祭文。第四个阶段:“普天同庆”,鸣放鞭炮。第五个阶段:“拜祭祖师”,众人齐唱《十拜歌》。第六个阶段:“各界人士上香”。

 

  祭祀乐队伴奏一共有七人,乐器主要有唢呐,二胡,笛子,小堂鼓等。

 

  主要特征

 

  花炮祖师李畋的祭祀活动一是为了奉祀先师,历史久远;二是为了祈求保佑生意兴隆,清吉平安。

 

  醴陵花炮产地均设有“李畋先师会”。每年到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生辰,均举行祭礼,以示纪念。

 

  祭祀唱《十拜歌》,表达对先师的感激与崇敬。

 

  重要价值

 

  1、历史与现实价值

 

  李畋发明了鞭炮烟花,为世人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永恒之文明。该地为纪念先师,至今还保留了一套独特的祭祀程序。

 

  2、民间认同价值

 

  醴陵花炮祖师李畋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形成了有特色的规矩和忌讳,有着独特的醴陵民间祭祀风格,相沿成了一些固定的习俗。


上一篇:【民间文学】岳飞传说(杭州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罗隐传说(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