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马啸滚灯(杭州市)
2018-05-16 13:28
据《临安县志》记载,马啸滚灯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当地老百姓为迎接明孝惠皇太后回乡所创作,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马啸滚灯每遇龙年(每十二年)出灯表演一次,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1983年,经马啸路口村民间艺人收集整理挖掘后,马啸滚灯重新恢复。1986年,参加临安县元宵灯会表演活动。2002年,参加临安市“吴越风”元宵灯会踏街表演,并参加临安第二届森林博览会表演。2003年,应邀赴杭州西博会在吴山广场参加省民间艺术展演,荣获优秀作品展示演出奖。马啸滚灯,出灯仪式由二面大开锣鸣锣开道,二支火铳,四支火流星及刀叉幡旗等增彩,先是二支排灯(一支是财神灯,另一支是名灯),然后是二只2.7米高的大滚灯(一个画有十二生肖,另一个画的是凤凰牡丹),灯内点蜡烛十二支,后有十二只车灯,车灯上画的是财神、山中老佛、如来、判官、鲤鱼精、八仙等图案(民国期间车灯上画有孙中山像),每只车灯都有一只随引灯,参演人员的服饰由红黄蓝白搭配非常漂亮,接着配上是锁呐、乐器、锣鼓,通过30余人穿上有民族服装的表演。艺人的精彩演艺,气氛十分热烈,晚上行灯更是绚丽夺目,具有浓烈的民族民间风格特色。马啸滚灯独特的道具,有着与余杭、海盐等地区滚灯完全不同的表演风格,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我国江南乃至全国少有的被誉为江南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马啸滚灯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史料,是研究临安民间舞蹈文化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马啸滚灯保留了浙西民俗独有的文化信息和符号,是浙西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马啸滚灯不仅是研究浙西民间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浙西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宝贵资料。为加强对马啸滚灯的保护和利用,乡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通过五年保护和保障措施和计划。开展传承艺人的培训,建立传承基地,建立管理组织和保护机构。 2002年,马啸滚灯荣获临安市元宵民间灯艺展示金奖;2002年5月,参加省第三届浙江省广场民间舞蹈展赛最高奖——优秀节目展赛奖;2005年,马啸滚灯列入临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马啸滚灯列入第二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