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鲁世藩,男,彝族,生于1934年,系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九街村委会依齐么村民小组人。1983年加入彝族文化研究协会;1992年参加楚雄州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1999年参加楚雄市彝族毕摩文化研讨会,并多次应邀参加楚雄彝族“火把节”、“马缨花节”等民族节日的祭祀主持活动;2001年参加了彝族《毕摩经》的翻译整理工作;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

鲁世藩是鲁氏第十二代毕摩传人,在楚雄地区彝族中德高望众,他所掌握的技艺主要是毕摩祭祀活动,在祭祀中主要吟唱包含天文、地理、医药、伦理道德、生产生活习俗等内容丰富而感人至深的《毕摩经》,用喜怒、悲伤以及主“毕摩”、副“毕摩”对唱等方式,用不同的腔调念唱经文来感化人们的心灵,具有传播知识、感悟人生、教化后人的文化功能。他使用的法器主要有法铃、麂角法器、鹰翅、鹰爪、羊角号、铓、法刀、木刻,每种法器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特定的功能,在祭祀活动中也有诸多的禁忌习俗。传承谱系为:

1、鲁氏第一代传人嗯呢喷,生于清朝天聪元年(1627年),卒于清康熙28年(1689年),享年62岁。2、鲁氏第二代传人鲁姿格,生于清顺治8年(1652年),卒于清雍正11年(1733年),享年81岁。3、鲁氏第三代传人鲁波图,生于清康熙15年(1676年),卒于清乾隆9年(1744年),享年68岁。4、鲁氏第四代传人鲁安托,生于清康熙42年(1704年),卒于清乾隆34年(1770年),享年66岁。5、鲁氏第五代传人鲁基朵,生于清雍正6年(1728年),卒于清嘉庆8年(1803年),享年75岁。6、鲁氏第六代传人鲁冬乔,生于清乾隆29年(1764年),卒于清道光17年(1837年),享年73岁。7、鲁氏第七代传人鲁文相,生于清嘉庆4年(1794年),卒于清光绪6年(1875年)。享年8l岁。8、鲁氏第八代传人鲁金贵,生于清嘉庆24年(1795年),卒于清同治12年(1849年),享年54岁。9、鲁氏第九代传人鲁石保,生于清道光27年(1848年),卒于清光绪28年(1903年),享年55岁。10、 鲁氏第十代传人鲁光友,生于清同治11年(1872年),卒于公元1958年,享年86岁。11、鲁氏第十一代传人鲁明升,生于清光绪29年(1905年),卒于1983年,享年78岁。12、鲁氏第十二代传人鲁世藩,生于1934年,享年75岁。13、 鲁氏第十三代传人鲁成雄,生于1972年,现跟随其父鲁世藩学习毕摩祭祀活动和跳十二兽舞。

鲁世藩出生于彝族毕摩世家,通过口传心记,世代传承, 15岁就跟随父亲鲁明升学习彝族毕摩祭祀活动,20岁时能独立主持祭祀活动,50多年来共主持传承活动800多场次。目前带徒弟十余人,如:徐正权,男,生于1969年,彝族,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人;徐春发,男,生于1953年,彝族,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人;朱明贵,男,生于1948年,彝族,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人;鲁成雄,男,生于1972年,彝族,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人。现他的徒弟均已能独立主持祭祀活动。

鲁世藩老毕摩在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火等重大彝族祭祀活动中,具有自己较为独特的主持风格,同时所掌握技艺较为广泛,他吟唱经文时语言流畅,节奏鲜明,具有独特的彝族民俗特征。鲁世藩自掌握独特技艺以来,不断开展彝族文化的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在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多次参加楚雄州、市文化部门组织的彝族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和重要民族节日的祭祀主持活动,为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保护和继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5年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上一篇:【传统美术】殿堂壁画(杭州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武林活拳(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