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合阳五圆鼓(渭南市)(省级)
2018-05-16 13:09
未到合阳之时,被梁山暮雨、光济晨钟、夏阳晚渡这样的字眼所吸引,去过合阳以后,除了这些之外,让人念念不忘的还有回荡在路井镇北党村上空的阵阵鼓声,那热闹红火的场面,鼓手们全情投入的表演,在时起时落、跌宕起伏的鼓声中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钩沉岁月里的万千往事。
空旷的表演场地中间摆放着一个约两尺的大鼓,周围围着四个小鼓,表演时,小鼓紧靠大鼓,组成梅花状,序幕开始时,鼓手双手举槌,呐喊一声敲击大鼓,唢呐、铙钹、马锣一时齐鸣,全场欢腾;双凤朝阳则以唢呐为牵引,鼓槌随着音乐起伏跳跃,粗犷细腻,阴阳变幻,鼓声逐步强盛,进入打五元阶段,鼓声、唢呐、铙钹金锣鼓乐齐鸣,所有声调雄强恣肆,直到最终一锤全场音乐戛然而止,而乐声却仍在观众心底回荡。五圆鼓之名便由此而来,其寓意就是团圆美满。
“五元鼓原有北路、南路之分,北路激昂放肆,但更粗糙,南路则精细利落,张弛有度,至今两派已合而为一。五元的‘元’即‘圆’,‘五圆鼓’是从打‘三圆’的基础上演化而来,鼓手的演奏随性而至,无甚规律可言,以展示艺人的才能,吸引观众为主。改编后的五圆鼓有了统一的乐段顺序和套路,分为序幕或引子、双凤朝阳(双唢呐)、打五圆三个主要部分。”合阳五圆鼓省级传承人王忠信解释道。
关于五圆鼓的历史渊源,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山海经》中曾说,“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段典故正是鼓乐起源的美好传说之一。
还有一个故事说,“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可见自古及今,鼓乐即连着风雷与战争。同属黄河流域,到了上古战国时代,周失其鼎,天下共问之。三家分晋之后,魏文侯命大将吴起攻秦,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包括今天合阳、大荔、澄城、华州区大部分地方),随后公元前429年,魏文侯在洽水北岸筑合阳城,此为合阳得名之始。据民间学者的考证,在魏文侯时代已有五圆鼓,其后战争中的鼓乐一路流传下来,正是合阳五圆鼓的起源。
另有说法认为,五圆鼓由唐代鼓吹乐流传民间演变而来。唐代精神繁茂,加之西域各族音乐传入,唐王破阵舞、霓裳羽衣曲等辉映史册,连皇帝唐玄宗也成了一名乐人,被奉为千古“梨园鼻祖”。其时鼓乐结合锣、铙,以及西域传来的唢呐一同演奏,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五圆鼓的雏形。
从唐迄今,五圆鼓称名而延续,主要仰赖一代一代民间乐人,在丧葬中演出而传承下来。因为唢呐等乐器从古龟兹国传入,至今陕西民间丧礼请乐人表演依然称之为“吹龟兹”,民间按本音去读遂转音成“吹鬼子”,五圆鼓即是鼓吹乐中的一种大型组合,在本地的丧葬、庆典中不可或缺。
与战争有关或者是与祭奠活动有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五圆鼓在合阳人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祈福或者是祷告,鼓声里面承载的“希望日子圆满充盈”的夙愿都是未曾改变过的。2009年,五圆鼓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渭南市第一批市级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