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和子,又名子和,永新人,唐代著名女歌唱家,与古代女歌唱家韩娥、李延年齐名。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在世。父亲是一名乐工,许和子不仅貌美聪慧,在家庭的熏陶下,练就了一副“金嗓子”。开元末年选入宫廷,编在教坊中的“宜春院”。她的歌声清脆嘹亮,圆润婉转,把江南民歌小曲溶于曲调的旋律中,变古调为新声,其歌誉满宫廷。在一秋高气爽的夜晚,月明星稀,长安宫殿万籁俱寂,和子引吭高歌,悠扬的歌声荡漾皇城,使得唐玄宗李隆基特地召颇有名气的笛子演奏家李谟为和子伴奏,曲终管裂。玄宗大悦,以和子籍贯为名,赐她“永新”。唐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庆典宴会,上演歌舞、杂技助兴。但“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玄宗听不清楚唱词,想罢演离去。中官高力士请永新登台歌唱,许和子出场时,丽姿焕然,举步提袂,曼声而歌,“义者闻之血涌,愁者为之肠绝”。顿时,“广场寂寂,若无一人”。从此,“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称于朝野,传遍了九州四海。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六宫星散。许和子在逃难中嫁给一位文人,不久,丈夫去世。有一位叫韦青的士人,亦善于唱歌,避乱到广陵后,忽闻船上有女子歌唱《水调》,韦青从动人的歌声中听出是许和子唱的,登舟得见许和子。安史之乱平息后,许和子随养母回到长安。不久,郁郁去世。

后人为纪念许和子这位杰出的女歌唱家,曾把她演唱的歌曲编为国乐曲,取名为《永新妇》。“国乐有《永新妇》、《御世娘》、《柳青娘》,皆宜时之妙。”在永新县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子和调”,足见许和子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传统舞蹈】跑旱船(昆明市)

下一篇:【曲艺】渔鼓(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