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也叫镥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有一批活跃在衡南各乡镇之间补锅的民间艺人,通过民间艺人的冶炼、锤打、修补,对破炊具进行修复,从而使破烂的器具达到重新使用的目的,因而,补锅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那艰苦的年代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镥锅的人造了孽,天光走到黑。别人都说你赚了钱,哪知道你镥锅真可怜。”这首民间歌谣是对补锅艺人生活状况的真实描绘。补锅的艺人行踪不定,生意不可预定,食宿不可按时,一天之内,饿着肚子,走遍三村四乡,做不成一两桩生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补锅的艺人必须通过走村串乡才能揽到修补的活儿。艺人只有在起炉时才能坐下来,在屋檐下,大路旁,人家的堂屋里,一切可以架炉子摆风箱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镥锅。扯炉的盯着炉子,一个劲儿把风箱拉得呼呼响,“补锅的徒弟,扯炉的师傅”,意思是说风箱拉得好,补锅师傅才做得顺手。

  补锅匠讲究“不起炉不吃饭”,同行之间不抢生意,一旦相遇,后到的自动走开,如果是合伙做生意,就要平分收入。这些都是行内默认的规矩。

  据县志、乡志记载及补锅匠的讲述,民国二十七年,贺天申、胡克喜、贺朱仔、刘顺连等人经湖南省政府核准备案,在长沙成立“湖南省镥锅业职业工会”,向从业者发放铜制牌照,作为补锅匠入会及准予营业的依据,对无牌照者则予以取缔营业资格的处罚。

  民国三十年,刘顺连、刘乾三、彭雪元、谭连生等人在首团刘家祠成立“茶陵镥锅业同业工会”,重订章程,另铸铜牌招纳会员入会,希望通过工会团体的力量确保自身利益和安全。这个工会后来因为派系斗争于民国三十五年自行解散。


上一篇:【民俗】汉滨婚嫁习俗(安康市)(市级)

下一篇:【传统音乐】彝族 “啊苏嗻”说唱艺术(楚雄市)传承人: 何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