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五华京剧(昆明市)
2018-05-15 15:23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安徽 “三庆班” “四喜”、“和春”、“春台” 徽戏班社,陆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汉调、昆腔、秦腔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相互影响,同时吸取民间曲调,逐渐演变发展成京戏。
京剧的正式形成约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语言特点已经形成。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 “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也称“皮黄”。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传统剧目约一千多个,经常演出的三百个以上。演出题材主要以表现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折子戏、连台本戏等。京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群戏、本戏等。如《宇宙锋》、《玉堂春》、《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京剧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入滇是在清朝光绪年间(1906年),滇剧演员翟海云从上海聘请京剧名角来昆明演出开始,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以后,昆明陆续开设了很多戏园,邀请内地京角来昆走演,上演当时被称为“时髦”的京戏,一时吸引众多京剧爱好者观戏、品戏、学戏,渐渐形成票友参加表演,为京剧在昆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5年田汉率领四维儿童剧团来昆明,演出了《南明双忠记》等更推动云南京剧的繁荣。民国时期,京剧在昆明演出宣传抗战内容,代表作有《上海血战记》等,为鼓舞后方人民积极投身抗日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在“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演员优秀和优秀作品,全国京剧名家程砚秋、袁世海等先后来昆演出传艺,云南京剧院优秀艺术家关肃霜、金素秋等先后多次在全国获奖,并代表云南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收到热烈各界的欢迎和赞誉。云南京剧工作者在重视京剧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云南民族歌舞的曲调并借鉴地方戏的特点,推陈出新创作编排了历史京剧《孔雀胆》、《黛诺》等一批新剧目,极大的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成为昆明京剧本地区的特色。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