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妇女常用一截带杈的小木椽,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辩解开,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每一半梳许多小辩,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古时用的木头,从上到下一根,长约尺许,干活睡觉非常不便,传说中的那种痕迹还比较明显。后来就大胆改革了一下,把它截短,变成活的,不与头发绑在一起,连发套可以取下来,压迫减轻了不少。 

半圆形的饰片,伊盟叫奥如达格,又叫道布其鲁尔,形状活像D字。用碎布裱成硬衬子剪成,长约一掌,宽约一虎口。缝纳出来以后,再在上面镶饰:中心是一个口形一个D形的"古",这两个排在一起仿佛是这整个半圆片的缩印件(古跟勃勒差不多,实际上就是一枚嵌珊瑚或珍珠的银花。一般的古正好一两纯银,边上一圈云纹、花卉、蝙蝠、哈那纹、吉祥结、万字等不一,中心是用银花镶嵌的红珊瑚或绿松石大珠子。银花与边缘图案之间一般是景泰蓝工艺或镀色的磁珠。这整个物件就叫古)。围绕这个小半圆形,是两行穿在一起的小珊瑚珠子。这些珠子的线头从方头那面穿出来,加上从方头中间穿出的另外四根线头(整个饰件不能有空隙,全部用珊瑚或珍珠覆盖,整个头饰的其余部件也全是如此),共八根绳头各穿一个大珠、两个小珠,然后打住疙瘩,从背面绷住。外面一圈边缘还要用筷头粗的银线压出来。 

奥如达格的里面,挨着D形半圆片孤形的那边,要绷一个略小的D形片,上面是一个鼓出的银花,挨着妇人的脸庞。奥如达格佩戴的时候,自然圆头一面朝脸,方头一面朝脖颈,稍稍倾斜一些,不要正好与发套垂直。 

发套上粗下细中空,用厚纸或碎布片裱成硬壳,外裹黑缎做底,上用各色丝线绣出鲜花,或用银线缉出,或根据粗细宽窄不同绷三片古。飘带用薄软的黑布做成宝剑形,上面绣上山水花鸟等物,或钉上勃勒,挂在发套下面。这是面颊一面的情况,另一面与之完全一样,以取对称。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的总称就是练垂.练垂从头顶开始,顺着两颊,经过乳蜂,下垂及膝。惟达拉特旗练垂短小,不到三十厘米。 

练垂所用之木,不能从同根的一棵树上截取,两边的木棒要分别取自两棵树上,也能从蒙古包的哈那上截取。妇女不再嫁时,此木一般不换。 


上一篇:【民俗】太阳东平王庙会(杭州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孩子爹娘(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