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疑难光度镜片传统加工技艺(杭州市)
2018-05-15 15:06
杭州的眼镜生产和加工工艺,历史悠久,毛源昌的眼镜镜片加工工艺可追朔到清朝同治元年。
清咸丰年间,在杭州太平坊一带(现杭州中山中路),有一家詹志飞开设的“詹源昌号”,经营玉器和眼镜,后因玉器生意日渐萧条,詹志飞无力维持,詹源昌号频临破产。与此同时,绍兴人毛四发却在杭州靠托盘提篮,沿街设摊做眼镜生意,积累起一定的资产,当他得知詹志飞的处境后,就把“詹源昌号”盘了过来,因“源昌”两字为毛四发所赏识,于是只改了一个姓氏,易“詹”为“毛”后,就挂出了“毛源昌号”的招牌,此时是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毛源昌号”就是杭州毛源昌眼镜厂的前身。
“毛源昌号”为合伙企业,前店后作坊。初时,仍以经营玉器、眼镜为主,后来则专营眼镜。当时眼镜尚属珍贵之物,只是一些官宦、盐商和木客等有钱人用来装饰、养目之用,市场十分狭窄。眼镜品种也只有铜边眼镜、茶晶眼镜和水晶眼镜。随着时代的发展,眼镜渐趋大众化,它不再是少数文人墨客的点缀品。“毛源昌号”为了市场的需求,增加了产品品种,除生产传统的铜边、水晶、茶晶眼镜外,还生产科学眼镜,用玳瑁镜框装配平光、散光和近光眼镜(即今的平光、老花和近视眼镜)。
1927年,毛蓉莆之子毛鉴永去上海兴华眼镜公司学业,三年后回杭掌店,时年19岁的他年轻气盛,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等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改变了祖辈历来聘请代理人管店的做法,由自己亲自掌握商店的财务权、人事权和经营管理权。同时,购置先进的设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开展批发业务等。由于毛鉴永实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毛源昌号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登上同行之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资产已占当时杭城共六家眼镜店号资产总和的百分之四十四。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12月杭城沦陷,毛鉴永将店迁往金华继续经营眼镜。1942年日寇流窜金华,毛源昌又迁往松溪、浦城、龙泉等地,最后在龙泉立足。每到一处艰苦经营,靠微薄的收入生活。由于连年战争及生活困难,店员不断减少,商店濒临倒闭。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毛源昌即于当月迁回杭州。并筹集资金,装修门面,添置设备,在杭州重新开张营业。
杭州解放后,毛鉴永于1950年向人民政府注册登记。
1956年毛源昌号公私合营。同年与明远、可明、晶益眼镜店合并,成立杭州毛源昌眼镜厂。
杭州眼镜厂为了改变只能磨制常规度数镜片,不能磨制疑难光度镜片的状况,经上级批准,筹集15000元资金设立了镜片加工作坊,请来了上海眼镜厂老师傅传授技术,磨制疑难光度镜片。从此结束了本省不能生产疑难光度镜片的历史。
疑难光度镜片的生产,受到了省内高度近视人群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生产的疑难光度镜片被省轻工业厅列为1986年名、优、新、特产品,授予“金鹰奖”。1987、1988、1989年又连续授予省市优秀“四新产品奖”。
如今传承疑难光度镜片加工技艺的老师傅大多已退休和仙逝,现毛源昌从业者均为三四代传人,人员寥寥,技艺亟待提高,在新工艺不断冲击的今天,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如不拯救保护将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