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李发富,男,彝族,1952年10月生,楚雄市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民小组人。是当地葫芦笙制作、演奏及葫芦笙舞表演等具有独特技艺且广为人知的一位传承人。当地彝族尊称他为“咕逼务”,即“笙歌王”。

葫芦笙是大过口乡彝族地区流传久远的一种民族民间吹奏乐器,彝语称之为“背”。它是我市彝族人民在迎宾、接亲、敬酒和讨亲嫁娶、入宅新居等喜事场合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演奏乐器,葫芦笙根据其使用场合以及音高不同等,可分为“背阿”、“背陀罗”和“背聚利”三种,均由原生葫芦和五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制作而成。“背陀罗”则是在最长的一根插管顶端套有一个小葫芦,多在葫芦笙舞开场时或庄重场合演奏。葫芦笙舞,彝语称之为“背咕拜”。是楚雄市彝族群众比较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葫芦作为一种吉祥之物,是当地彝族群众的崇拜物,当地彝族把它制作成民间吹奏乐器,笙歌乐舞,以示吉利。

李发富生长在彝族聚居地区,自幼喜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别对彝族葫芦笙舞和葫芦笙调的演奏更是情有独钟。1960年,他年仅8岁就跟随家父李开富学艺,父亲李开富和叔父李开贵当时就是楚雄市大过口乡远近闻名的两位(亲弟兄)彝族葫芦笙舞打跳、葫芦笙制作及演奏大师。李发付是继父亲李开富和叔父李开贵之后的第八代彝族葫芦笙制作及演奏传承人,由于从小就时常跟随父亲到村头和远村近邻的跳歌场听歌看舞以及起房盖屋和讨亲嫁娶的喜事场合,感受民风民俗。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口授心传,能够演奏芦笙曲《开堂调》、《起始调》、《宵夜调》、《吃酒调》、《天亮调》等几十曲,并能悉心记下各曲相应的唱词。

十二岁,父亲去世,其后又跟随叔父李开贵拜师学艺,一方面学习葫芦笙的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学习葫芦笙的吹奏技巧和舞蹈步法。多年来,在叔父的引领下,深入到各种婚宴嫁娶、盖房奠基、节庆赶会等各种喜事场合中亲身经历,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的形式得以学习实践,很快掌握了整套葫芦笙演奏技艺以及在整场喜庆接待礼仪中的曲调演奏程序。到25岁时跟随叔父参与各种喜庆接待礼仪活动达200多场次,已经能够继承父亲独立演奏《接客调》、《迎宾调》、《采花调》、《五更调》、《选种调》、《种菜调》、《谈情调》、《相会调》、《留客调》、《关龙调》等九十多曲芦笙调,并且能够边吹边跳各曲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调里有许多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无论从整场接待礼仪和各曲调的演奏程序,还是各曲调的演奏技艺中都相应的唱词。李发富演奏时气息十足、心灵手巧,演奏的葫芦笙声音响亮、音色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发富到31岁时,已经掌握了葫芦笙的整套制作工艺,熟练掌握了发音簧片制作、调节音高、校正音准。李发富制作的葫芦笙工艺精细、发音准确、造型美观、性能良好,得到当地彝族的青睐。不仅在当地得到展销,而且还远销到中山、八角、大地基等外乡镇彝族地区。2001年,大过口乡中心小学订购的二十多套葫芦笙都是出自其门。

李发富是当地掌握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较为全面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也是唯一能够独立主持并熟练掌握葫芦笙制作工艺、完整演奏90多曲芦笙调的传承人。李发富不仅会吹奏葫芦笙、跳葫芦笙舞,而且还懂得当地诸多民风民俗,能讲述葫芦笙调中蕴含的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每逢婚宴嫁娶、起房盖屋、入宅乔迁、开街庆典等喜事场面,当地群众都要请李发付及其徒弟们去吹、跳葫芦笙舞,每一场喜事上,他总要按照传统的风俗惯例在规定的程序和仪式中逐一的演奏各曲乐曲,主持场合中的民俗仪式。

李发富学艺40多年来,曾先后主持彝族葫芦笙演奏活动达近千场次,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和敬佩,为彝族火把节民族优秀传统音乐舞蹈的弘扬、传承、保护和继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每年应邀到婚宴嫁娶、起房盖屋、入宅乔迁、节日庆典等各种喜事场合主持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达30场次以上,他不仅在本地主持活动,还先后到其他乡镇和其他地区主持参加过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2000年7月,应邀到楚雄市紫溪山主持紫溪彝寨开业庆典的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2004年6月,楚雄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参加彝族民间乐器葫芦笙演奏和葫芦笙舞表演;2004年7月,楚雄市申报“大过口彝族歌舞之乡”复查验收参加彝族民间乐器葫芦笙演奏和葫芦笙舞表演;2004年8月,应邀到楚雄参加“云南首届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民族民间艺术展演葫芦笙演奏和葫芦笙舞表演;

2005年8月,楚雄市申报“楚雄彝族火把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参加葫芦笙演奏和葫芦笙舞表演,并接受采访录像;2008年4月,应邀到楚雄参加“楚雄彝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民俗板块文体系列活动葫芦笙演奏和葫芦笙舞表演; 1988年至今,每年应邀到楚雄参加“楚雄彝族火把节”民俗活动葫芦笙演奏和葫芦笙舞表演; 1998年至今,应邀到中山镇新村、务阻一带主持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数场次; 2002年至今,应邀到八角镇下闸榄一带主持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数场次; 2006年至今,应邀到新村镇大坎子一带主持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数场次; 2006年至今,应邀到大地基乡中邑舍、红卫桥一带主持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数场次; 2007年至今,应邀到三街镇上心房一带主持彝族葫芦笙接待礼仪活动数场次;2001年至2006年间, 大过口乡中心小学聘请他为彝族葫芦笙兴趣小组指导教师,五年来,他亲手指导和传授的学员达百余名;2005年8月、2010年2月,其表演作品曾先后被楚雄州、市文化部门采访录像和收集;2008年6月,其表演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采访收集。

李发富目前传带徒弟10余人,其中,李万从、李万云、李万科、李万亮、李万新、李万生、李万福、李万有等就是他的得意门生,都是同村人,其所传弟子个个均有所成就。李万从:男,彝族,1962年9月生,叔侄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李万云:男,彝族,1969年2月生,叔侄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李万科:男,彝族,1971年5月生,叔侄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李万亮:男,彝族,1972年2月生,叔侄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李万新:男,彝族,1974年8月生,父子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李万生:男,彝族,1976年9月生,父子关系,大过口乡依齐么村委会凹子村人;李万有:男,彝族,1979年9月生,父子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李万福:男,彝族,1976年6月生,叔侄关系,大过口乡磨刀箐村委会罗家村人。

2005年8月经楚雄州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楚雄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上一篇:【传统音乐】傈僳族小葫芦笙舞曲(昆明市)

下一篇:【民俗】元宵灯会(运河元宵灯会)(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