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干塘子彝族刺绣工艺(昆明市)
2018-05-15 14:59
《干塘子彝族刺绣工艺》是盛行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干塘子村寨及石林县彝族撒尼中青年妇女中的传统工艺。干塘子村的传统工艺类产品主要是刺绣品,种类有180多个。据传,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就在彝族撒尼妇女中盛行。农事之余,妇女们就绩麻、纺线、织布,飞针走线,挑花绣朵。从少年时代起就练出娴熟的刺绣技艺。刺绣时,不描样,不划线,胸有成竹,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用灵巧的手指,绣出多姿多彩的图案。
过去,干塘子刺绣品的原材料主要靠自己织麻、纺线、织布提供;村里家家会纺麻、织布麻褂;刺绣用的各色丝线靠外来提供。现在,由于刺绣业的日益批量化和大规模化生产,自己编织的麻布和布匹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就要向省城的一些厂家订制订购。
干塘子的刺绣生产工具,现用的还有传统的纺织机械,用于纺麻、织麻布,别的就是一棵绣花针。随着现代生产工具的普及,缝纫机也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形成了手工刺绣与机绣缝纫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在彝族民间传统刺绣文化的熏陶下,干塘子村的刺绣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撒尼孩童在呓呀学语或学爬、学站、学走的时候,便会向阿妈要针要线地,模仿大人“做针线活”了,虽然乱针乱线地在小小的布匹上乱刺、乱绣地乱缝一气,甚至一不小心扎破了手指,但刺绣这一女人活已在她们幼稚的心灵中得到萌芽和传承。一般,十一、二岁会挑太阳花;十三、四岁会绣八角花以及其它较为复杂的图案;待到十五、六岁便可做绝活了。撒尼姑娘刺绣的高峰一般在婚前几个月,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她们会在闲余期间,在夜晚的灯光下面飞针走线,凭想象和记忆在各种布匹上绣出一方温馨的世界。一个撒尼女子是否可以借手来创造出美丽的饰物则成为衡量她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甚至也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和美的主要尺度,这种风气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和刺激了撒尼刺绣业的发展与传承。
干塘子村的刺绣及图案之多之繁则罕有其匹,即依绣花技法而言,彝族正常使用的挑花、帖花、锁花、穿花、盘花、滚花、补花、刺花、纳花、纤花、平绣、链子扣、镂空等手法也同样在撒尼人的刺绣工艺中全部得以应用,而且其中不乏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发挥。
刺绣图案,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生活。干塘子村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经过妇女们的摹拟、提炼、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图案绣在姑娘的包头、衣襟、袖口上和中老年妇女的围腰、飘带、披风、伞套、鞋面上,充分体现了撒尼人的审美观念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干塘子村妇女的刺绣品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她们所绣的挎包、围腰、被单、背心、钱包、沙发巾、桌布、壁挂以及制作的包头、服饰、服装等已成为旅游商品。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