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扬琴又称“打扬琴”、“唱曲子”,明末清初在昆明流行。

道光年间,扬州、苏州地区的“扬琴担子”流入昆明,与“对子书”互相影响,形成“昆明扬琴”这一曲目,演唱者都是男性盲人,演唱的时候说书人一手拿怀鼓,一手拿木块击拍,旁边有三弦、琵琶伴奏;解放后五十年代逐渐衍变成为艺术形式完整的昆明扬琴。

昆明扬琴以数西、自乐、一串铃、扬调三板等曲调为谱,编配反映平民生活情感的唱词;传统曲目有《秦雪梅观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叙事与抒情并重,极富地域特色。 “唱书”和“弹唱”是昆明扬琴中两大组成部分,习惯把扬琴书称为“文案讲书”,讲评书称为“武案讲书”。“文案讲书”唯昆明扬琴独有,只在居家庭院中讲唱,设置书坛,气氛庄严,具有浓郁宗教色彩。二十世纪30年代,昆明扬琴的艺人众多,其中高树溪、徐佩然等艺人有很高的知名度。传流曲目繁多,影响最广的是十大善书,即十大宝卷,如《蟠桃宝卷》、《王灵官宝卷》等。建国后,昆明组成曲艺联谊会,1953年昆明祥云街大众游艺场建成,扬琴艺人进入演唱,培养了许多青年男、女艺人,由瞽目艺人伴奏,编排演出了许多现代曲目,较有影响的有现代剧《白毛女》、《红岩》等。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头饰及制作工艺(鄂尔多斯)

下一篇:【民间文学】钱塘江传说(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