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头饰及制作工艺(鄂尔多斯)
2018-05-15 14:58
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妇女头饰,俗称“头戴”,它是蒙古族装饰品中的精华,是鄂尔多斯出嫁姑娘最华丽的装饰,是鄂尔多斯人的骄傲,2007年6月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头戴因旗而异,各具特点,七旗七式,而且不同地区的头戴所反映的蒙古族头饰的早晚时代不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乌审旗等旗。我旗现有以格日乐其木格为代表的传承人百余人。
鄂尔多斯西部蒙古头戴由“连垂”、“头套”和“金银珠环”三部分组成,统称“陶勒亥扎斯拉”(意头饰)。
“连垂”,蒙古语称为“西比格”。连垂上用布包棉絮缝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在早期头戴上是两截约半尺长的用布缠绕的木棒,木棒向内略弯,木棒外加一个圆锥形硬壳布套,套身绣有极美丽的图案,如牡丹戏水、蝴蝶飞舞、吉祥花草等。在外套上端又加一个方形饰片,饰片缀满珊瑚、金银,饰片底衬为布质,可以弯曲,两边有钮扣,弯成筒状附在连垂上部,再用纽扣固定在外套上面;连垂下沿,又垂下长长的绣花飘带,飘带下摆为尖头状,在飘带上有时也装饰一些方形、棱形的金银饰片。
“头套”,蒙古语称其为“阿日布其”。头套从头顶开始是一个布满珊瑚碎珠的布套,其下前部是眉帘珠,呈云头纹状,最中心一小串珠直达双眉之间。头套两侧是穗饰串珠,它是头戴的精华显眼部分,无论从珊瑚珠的选料,大小搭配,还是金银造型,都极富美感。各旗在此处变化较大,西部区较短,但雍容华贵,东部区较长,行走摆动,金银小铃,悦耳动听。在后部往往是上窄下宽梯形的珠饰片。鄂尔多斯头戴此处的特点最明显的是珊瑚密布,金银制品复杂多变,而且,所有饰片都是由外至里用串珠一排排密集地排列,最中央处则用方形带有吉祥图案的金银饰件镶嵌出来。
“金银珠环”,在头套两侧的饰片处还要附一对或两对金银饰件夹带有珊瑚珠的环状穗饰,这种穗饰的环有圆环、勾环,往往一对一对分别出现,有时两对中圆环和勾环同时出现。“头套”和“金银珠环”也可概括为一部分称为“达日布拉格”。
头戴只有已婚妇女可配戴,第一次配戴是在婚礼上,特意请德高望重的梳头娘梳理姑娘的辫子之后佩戴,象征着此女已配婚。
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头饰的造型不仅精美,材料上普遍采用极为珍贵的珊瑚、玛瑙、珍珠、松石、金银等材料,加之少量绝色绣花,使鄂尔多斯头戴成为内外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堪称之首。其艺术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更是充分反映出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想象力,及独特的审美观念,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灿烂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