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云雾茶,亦称天目青顶茶,又因出产在东坑村为佳品而称东坑茶。东坑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的天目山东侧山麓,平均海拔在800—1200米左右,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森林繁茂,翠竹连岗,碧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壤滋润,空气清新,茶叶就是生长在生态环境优美独特的山坞里,山坳中,山坡上,石崖下,溪泉边和翠竹林荫间,可谓“灵根迸石无纤尘”,“含滋云雾灌泉脉。”生产出色翠,质厚,香高,味醇的天目云雾茶。 天目云雾茶,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诗僧释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寄元居士晟”诗中对天目山茶采摘、焙制、烹煮、品茗均作了描述,并称之为上品。明代已被列为皇帝的贡品。1910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章。1929年在首次西湖博览会上荣获优等奖(银奖)。1990年获荷兰(SKAL)有机茶证书,1995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以后先后获得中国国际茶会金奖,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浙江省第二届绿茶博览会金奖等20多个奖牌。 天目云雾茶,据《临安县志》记载:“东坑源头高山产名茶,俗称‘东坑茶’”“天目山头茶之香者,胜过龙井,所谓云雾茶也。”天目云雾茶外形,如雀舌,似兰花,色泽翠绿;内质,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幽雅,滋味鲜爽甘醇,叶底肥嫩明亮,匀净成朵。如此品质的茗品,是东坑村的郎氏家族,梅氏家族,潘氏家族,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殊制作枝艺加工而成的佳品。天目云雾茶制作技艺十分讲究,按采摘摊放,杀青,揉捻,炒二青,烘干等五道工序进行,制作工具主要有竹箩、竹匾、竹圈、斜锅灶、揉床、白粗布、细纱布、烘笼、火盆、木炭等。 天目云雾茶,从唐朝开始,至今已有1200多的历史,由于品质优异,制作技艺特别,色、香、味俱佳,为历代皇家贵族,文人墨客,道家佛家所追捧,对天目云雾茶钟爱不已,并留下许多天目云雾茶诗和茶歌,形成非常独特的天目茶文化,如被日本奉为国宝的天目茶盏。就是随着天目云雾茶流传到日本国的,在民间还有茶馆,茶戏,茶碑等民间故事在流传。因此,天目云雾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目云雾茶制作技艺,都是通过父传子,或者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虽然加工方法历代都有所演变,但基本技艺具有独特性和秘密性,原始性。因此天目云雾茶制作技艺具有传统工艺的价值。 天目云雾茶由于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在全国名特茶中享有美誉,而且天目云雾茶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全国,东南亚和欧洲。天目云雾茶的经济价值无法估量。 2008年7月,该项目被列为第二批临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月又被列为杭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音乐】安宁调(昆明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鄂尔多斯西部蒙古族头饰及制作工艺(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