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土司府礼仪乐(昆明市)
2018-05-15 14:50
土司府礼仪乐原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彝族土司府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乐曲,每个土司府都有各自的乐曲谱本,并在谱本上加盖彝文印章或其他标记以示区别。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对地方土官非常重视,来往频繁.为适应政治需要,土司府中逐渐形成一套迎送宾客的礼仪乐曲。同时,中原地区大量工匠艺人的迁入,使土司府礼仪乐又融入了其他民族音乐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既有宫廷音乐风格。旧时,为扩大自己的影响,各土司府延师授徒,训练乐工,并编辑谱本。谱本以工尺谱记录,乐工必须背熟字谱,消化理解后才能演奏。因此,同一曲目,因不同的师傅,不同的演奏班子,韵律和风格也不尽相同。土司府的乐班一般由20—40人组成,以笛子、唢呐、过山号、葫芦笙等吹奏乐器为主;乐、鼓、镲等打击乐器为辅。演奏曲目根据场合不同而变化。乐曲分“正调”和“杂调”,又称大调和小调。正调速度缓慢,典雅庄重,一般用于祭祀丧葬;杂调节奏轻快、活泼流畅,多用于婚嫁喜庆场合。正调分曲牌曲乐曲,如“将军令”、“将军挂印”、“殿前兴”和枝调乐曲。如“一枝”、“二枝”、“五枝合字”、“五枝背工”等。“杂调”也可分为曲牌曲乐曲,如“闹元宵”、“水龙呤”、“沽美酒”和本支小调乐曲,如小调一、四、九、十七等。1987年至1993年,经收集整理,12本工尺谱被译成简谱,并作为“云南民族民间器乐丛书”之一,于1993年9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