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晋剧(鄂尔多斯)
2018-05-15 13:41
晋剧也称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俗称“大戏”。晋剧原是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20世纪上半叶由山西省流入鄂尔多斯地区。20世纪20年代末,晋西北中路梆子著名旦角演员张金花随其夫率其戏班首次北渡黄河进入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常年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活动。1948年,随着鄂尔多斯东部地区的解放,伊东工委进驻准格尔旗沙圪堵镇,接收了以秦怀仪为首的民间晋剧戏班,成立伊克昭盟第一个国营戏曲团体——准格尔旗剧团,此团即原伊克昭盟晋剧团,今鄂尔多斯市晋剧团前身。由于鄂尔多斯南与山西、陕西两省毗邻,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汉族人民其祖籍大多系晋陕,因此,传统晋剧在鄂尔多斯地区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培养出大批晋剧人才,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涌现出张玉玲(艺名十三红)、牛贵、李凤霞等名角,在戏剧舞台上曾领一代风骚。80年代伊克昭盟艺校专设晋剧艺术班,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解决了剧团新老更替问题。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张金花戏班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传统晋剧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以唱功深厚、表演细腻、吐字清晰为特点,尤其丰富了晋剧的唱腔音乐。历经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传统晋剧不但能传承至今,而且在剧目创作、音乐唱腔、表演技巧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大胆创新,带有鄂尔多斯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鄂尔多斯地区民间祈福庙会很多,如二月二日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等。这些庙会正日都要唱戏敬神。此外,正月要唱“人口戏”,四月和七月龙王庙要唱“祈雨戏”,秋收后要唱“茬罢戏”。晋剧是鄂尔多斯地区“交流会”必不可少的戏剧演出,在婚丧嫁娶、重大节庆、民俗民风等活动中也常有演出。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道白清晰,十分注意运用两人以上的对唱、轮唱等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
晋剧基本内容包括演员的演唱表演、文武两场、表演程式及行当、舞美等。晋剧演员注重唱功,特别讲究两人以上对唱。传统乐队由九人组成,经常上演的传统戏近两百个,角色行当主要有“三大门”( 须生、正旦、大花脸) 与“三小门”( 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各门角色都有专工戏。此外,运作翎子、帽翅、髯等特技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也很有特色。晋剧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四不像”、“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最直接的因素。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等都很有特色。
流传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晋剧传统剧目主要有《打金枝》、《明公断》、《算粮登殿》、《金水桥》、《三娘教子》、《芦花》、《游龟山》、《蝴蝶杯》、《白虎鞭》、《下河东》等。
晋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学术研究价值。传统晋剧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兴衰过程已成为我国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对于探索研究戏曲演变规律是理想的标本。
2.独特的艺术价值。传统晋剧经几百年历史长河冲刷和锤炼,精华倍增,艺技双高,使独特的传统晋剧永葆当年的美妙,更显古色古香、楚楚动人。积存的优秀剧目,已成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品、上品。
3.演出欣赏价值。传统晋剧在鄂尔多斯传承发展,以其鲜明的表演风格、优美的声腔和不断更新的剧目活跃在区内外各地的舞台,受到广大观众和戏迷的喜爱,是“三下乡”文艺演出的典型代表。
从总体而言,晋剧的保护内容分为保护传承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表现形式三方面。其中,保护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是第一要务。2007年,晋剧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李凤霞、林玉田为晋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