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查尔给(鄂尔多斯)
2018-05-15 13:39
查尔给,原为蒙古王朝宫廷打击乐,后成为在成吉思汗祭典中献圣酒、献祭歌时所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根据形状汉语译为马头响板。成吉思汗陵守陵人传承了古老的查尔给制作及演奏艺术,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鄂尔多斯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吉思汗祭祀中有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形式。即有专门献音乐、献祭歌的“歌祭”习俗。当进行酒祭时,要唱专门为成吉思汗献祭的祭歌。祭歌伴随着查尔给的打击声演唱,即查尔给演奏者边唱祭歌,边打击查尔给。所献的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奠所创作的祭歌。这些祭歌是伴随查尔给的打击声唱的,因此称“查尔给之歌”。查尔给之歌由《大蒙古》等12首歌组成。其中除《大歌》外,其他歌的歌词与现代蒙古语完全不同,是用目前听不懂的语言唱的,守陵人称之为“苍天语言”,所以这些祭歌也称“天歌”。因祭奠的规模不等,敬献圣酒的次数也不等,根据祭奠的规模,祭歌分别唱3首、6首、9首或12首。不管唱几首,都以查尔给伴奏。
查尔给,约0.7米长,上端为雕刻的马头,下端挂有若干片打击板,并用蓝、红、黄、白、绿五彩绸缎做穗子。五彩绸缎的颜色与成吉思汗五彩哈达相一致。五彩象征苍天、太阳(圣火)、乳汁(圣洁)、大地、水草。成吉思汗祭祀中运用的五彩,是成吉思汗海纳百川胸怀以及各民族部落和睦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形象体现,成为象征蒙古民族美好心灵的吉祥物,并且是蒙古民族原始崇拜和崇拜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心理的展示。查尔给有银质和木质两种,制作精良,具有马背民族鲜明的造型特点,打击时发出“哒哒哒”的清脆的声音。从事成吉思汗祭典的达尔扈特守陵人中,只有专门唱祭歌的家族才能演奏查尔给。这一家族将这一珍贵祭器一代传一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过去制作查尔给,须从固定的神树取材。成吉思汗陵寝所在的大伊金霍洛周围有圣主四倚,蒙古语称圣主四“图希叶”,是指长在四处的神树。圣主四倚,包括胡尔图木都、布日耶木都、五棵榆树、明干木都。胡尔图木都是制作成吉思汗祭祀中所用的包括查尔给在内的乐器的神树,长在大伊金霍洛东南石灰庙附近。每当制作新查尔给时,从这里的树上取材,由专门的人员制作。目前,古日扎布、毕力格等两代传承人从祖辈传承了查尔给制作、演奏技艺,并在成吉思汗陵祭典中专门从事、传承这项工作。
查尔给的制作与演奏,对研究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成吉思汗祭祀、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