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毡这一手工技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产生于蒙古游牧部落。蒙古族人民代代繁衍生息,在不断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同时,也对生存、生活条件进行不断的改善和提高。由于蒙古族生活的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生活在这一地域的蒙古族人就用羊皮制作皮袄、皮裤,在穿旧之后他们将皮衣裁剪成片铺于身下睡觉时用以保暖。但时间一长,皮件碎毛到处飞扬,既不干净又不美观,后来人们就发明了一种让羊毛不易脱落的技术──擀毡。

  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包,用毡做褥,一些其他民族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擀毡。从此,擀毡技艺生根发芽,遍地开花,“毡匠”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 

  在过去的年代,毡匠备受人们尊重。因为擀毡是一项体力活,而且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必须通过九道工序、注重十四个细节才能完成。擀毡的九道工序分别为选毛、撕毛、晒毛、刷毛、弹毛(包括铺竹链、吊弓、挎扳手、弹毛)、贴胚(包括计算毡的大小、计算毡用毛的重量、散毛、喷水)、踩链、倍胚和洗毡(包括泡胚、上洗案、到字、整边、洗硬字、晒干)。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加快,毡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擀毡匠也就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擀毡艺人的慢慢老去,擀毡这一非物质文化也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上一篇:【传统技艺】汉滨铁制刀具制作技艺(安康市)(市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达希玛格制作技艺(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