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东屯渡的由来(芙蓉区)
2018-05-14 15:41
东屯渡,顾名思义,最初是一个渡口。这个渡口,就位于远大路与浏阳河的交会处,今建有大桥,渡口也就名存实亡,乃至被人们忘记了。那么,“东屯”又是何意?原来,是“东吴屯田之处”的意思。汉末三国时代,战乱频仍,土地荒芜,人口流徙。对于当时兴起的各军事集团来说,解决军粮成了当务之急。于是,魏、蜀、吴三国纷纷实行军事编制的屯田制,以国家的名义将田地及其上的劳动力赏赐给有功的将领,所以领兵将领也常是屯田长官。据《三国志》载,黄龙三年(公元231年),东吴曾派名将吕岱在长沙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想来,浏阳河岸边的这大片田土,古来就十分肥沃,又有灌溉之便,因而成为屯田的理想之地。
今天的东屯渡街道,东临浏阳河,西靠二环线,南接雨花区,北抵远大路,不到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0余万人口,其前身是国营东屯渡农场。足见从古代到当代,这块土地都与“农”字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只是近20年来,随着长沙城市西拓东进的步伐加快,农民纷纷洗脚上岸,到了今天,东屯渡一带市场密布,高楼林立,早已变成闹市区。然而那个消失的渡口,仍承载着不少老长沙人的乡愁。
乡愁就像一缸老酒,愈老愈散发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历年来,东屯渡一带就是文艺活跃的所在地。从早些年的龙舟赛,到近年区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汇演、才艺比拼、元宵闹花灯等,都常选在东屯渡街道举办。就说5月20日举办的第四届“芙蓉杯”新节目大赛,参赛者最小的仅4岁,最长者则年近耄耋,参与人数较去年翻了一番。这说明,经济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就越旺盛。这种需求,虽可通过看电视、上网、进酒吧等多种渠道得到满足,但传统的文艺活动,依然在乡愁的牵引下,具有独特的魅力。
当然,坚守传统并不意味着食古不化、因循守旧,而要融入时代元素,推陈出新。当前,不少街道、社区的文艺活动,参与群体都是“两头大,中间小”,老人小孩成了主力军。如果在创新上多动些脑筋,不仅做到节目内容常更新,而且大胆鼓励创新节目形式,那么,想必能获得更多青壮年的青睐,吸引更多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愿“芙蓉杯”新节目大赛,能成为这样的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