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饵块盛行于清末民初,在昆明地区久负盛名。

官渡饵块的制作十分讲究。首先要选择临近水源的合适地点,其次要有木碓和碓棚。饵块制作工艺讲究,以其白腻、耐煮、经泡、爽口而远近闻名,制成后浸泡水里两三个月不会变质,其主要原因是:首先要选好用水,唯一条件是不带碱性,宝象河中的长流水最为合适;其次,米的好坏是制作饵块的主要先决条件,当时团颗米是制作饵块的首选米;第三是揉功过硬,蒸饭有度,饵块揉功的好坏,决定着饵块浸泡时间的长短。平时舂饵块时,需十余人操作:六人踩碓、一人拔碓、二人揉、二人打杂(厨房后勤工作)。到每年农历腊月初十起即上大班,为两班制,踩碓者每班增加二人,轮流加工制作,昼夜不停共需二十六人。

清末民初,官渡饵块出名之后,带动了地方小手工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官渡饵块名声赫赫,成为受昆明人喜爱的传统食品。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舞蹈】乌龙村彝族撒梅人踩场舞(昆明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东屯渡的由来(芙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