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乌龙村彝族撒梅人踩场舞(昆明市)
2018-05-14 15:39
乌龙村彝族撒梅人的“踩场舞”,起源于清朝光绪五年,每年在春节大年初一或初二作为演出的开场戏,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大年初一或初二晚上,乌龙村彝族撒梅人的“踩场舞”正式开演。在演出前,全体演员化妆后、穿戴整齐,跪在事先设置好的灯神前迎娶灯神,在迎灯神时有固定的唱段,唱完后,全体演出人员手提灯笼,高举四方灯,从村边大路绕一圈后,转到村间道路及小巷游走,边走边敲锣打鼓。家家门前都要走到,每到一户门前,就由户主放一封鞭炮,以示清洁平安,消安免祸。绕完道路之后,回到演出现场地进行演出。演出时,按照演出的人员多少,男女配对,可配十二对、十六对、十八对,男演员左手提灯笼、右手拿扇子,女演员右手拿扇子,左手拿手帕,由四个打鼓手在前引道、童女身背小头(灯神)童男身穿生衣在前,其他演员一对跟一对地出场,演员在演出时穿本民族青年人的生活装。旧时,“踩场舞”的表演的套路有开财门、双龙出水、绕八字、麻花扣、串花等祈祷富贵和多子多孙的含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乌龙村彝族撒梅人的“踩场舞”逐渐演变为节日喜庆舞蹈,并被民间舞蹈爱好者完好地保存下来。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