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居建村于明初(1368-1399)。止于2002年末,大乐居村共有198户,总人口787人,其中彝族775人,占总数的98.5%,其它民族人口仅为12人,均为解放后娶进的媳妇和招进的姑爷。

大乐居彝族民居建筑群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以三间四耳、五间四耳、道八尺为主。房屋大门的朝向对山凹,不对山尖。大房子后墙不开窗,开窗会漏财气。从大门进入后是天井,天井正对着的是堂屋,堂屋两侧边间为“洞房”。当地彝族习俗中新婚夫妇的新房子不能设在大楼上,因此该房是专门留给儿子娶媳妇做新房用的。一般在天井两边上下两层的耳房中,选取下层的一间作为厨房。厨房内,灶的侧边挖个四方形的坑作火塘,火塘放上三块石头支上锅可煮东西,后改为铁三解。除煮东西外,火塘最主要的功能是全家取暖的地方,也是家庭会议和亲友聚会的中心。另一间房用作堆放杂物。家中老人一般睡楼上。

为进一步利用开发大乐居建筑这一资源,团结乡政府从第一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至今将村民们陆续迁出至近旁的乐居新址。除少数人外,该建筑群内已无人居住。由于其中的一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建筑群内建盖时间较早的部分房屋已经垮塌,有待于抢修。大乐居彝族民居建筑正是西山区彝族代表性建筑的集中体现,不但建筑形式多、类型丰富,而且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保护价值。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上一篇:【民俗】长沙方言(芙蓉区)

下一篇:【传统美术】竹雕刻(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