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汉族龙狮彩扎(昆明市)
2018-05-14 15:28
舞龙耍狮是我国悠久的民间传统习俗,通过舞龙舞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逐疫,保护人畜。中原移民是进入昆明坝子最早的汉族先民。舞龙耍狮流行于境内广卫、关上、金马、小板桥、六甲、官渡、大板桥汉族地区,每逢春节便走村串寨,挨家挨户耍龙灯表示恭贺。
广卫村隶属官渡区矣六街道办事处,耍龙及彩扎制作历史悠久,龙、狮、麒麟、及“水八仙”中的毛驴、蚌壳、旱船等均为自己编扎。约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了广卫(旧名:广南卫)龙灯班会,春节、元宵节、庙会则为村民庆贺演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舞龙舞狮又在民间兴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更为兴盛。
编扎彩龙第一步是选材:必须是三零竹(即三年以上老竹),一般在农历七月份砍伐竹子,民间有“七竹八木”之说,即七月砍竹子,八月砍木头,这时砍回来的竹子和木头就不会生虫。第二步破篾条编扎龙头,把竹子剖成0﹒5公分的篾条,并去除竹子内层的内膜,用水浸泡数日后,再经太阳暴晒数日,干透后即可使用,这样处理后就不容易变形。龙头杆要选直径3﹒5公分、长1﹒75至1﹒8米的竹子,削光滑,在顶端打3个孔,距离分别是40公分、10公分,用于固定龙头和龙舌,在编扎过程中为防止竹片脆、断,需适当撒上少量水,在造形、定形的过程中还须用火烘烤弯折处,或用铁丝固定后折弯,扎紧加固。第三步编扎龙节,龙节一般为2﹒05米一节,杆长1﹒6~1﹒7米,打3个横孔、2个直孔,编两个35公分的圆圈,加25公分的4条横竿绑扎,在执杆上穿孔固定;第四步是编扎龙尾,编25公分和30公分的两个圆圈,用14公分的篾条扎成锥形,在执杆上穿孔固定。骨架编扎好后,就可穿龙衣了。传统做法是用棉纸裱糊,现已使用布料代替,制作时根据龙身不同部位选择使用布料,然后在布料上彩绘龙鳞,有白底蓝鳞,有青底白磷,也有黄底红鳞和红底黄鳞的,龙肚两侧饰有红色牙边,然后手工缝制珠子、亮片点缀龙身,一条活灵活现的青龙或金龙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龙珠(龙宝)的制作:执杆长度1﹒75米~1﹒8米,用0﹒5公分宽的篾条,编扎22公分、20公分、18公分、10公分4种圆圈,交叉绑扎,在执杆上穿孔固定即可。持龙珠在龙头前引宝者,即是舞龙的指挥者。
传统龙有三节龙、七节龙,标准龙为18米~25米的九节龙,龙头重约3至3﹒5公斤,高约80公分,龙身直径约40公分,龙杆长1.75米。
汉族彩扎除了编扎龙外,还要编扎制作旱船、蚌壳、毛驴等“水八仙”。
广卫龙狮彩扎世代相传,目前,以徐仁安最具代表性。2006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了毕福华、徐贵、方琼英、罗秀英、徐德仙、蔡凤英、倪阿四等徒弟。广卫龙狮彩扎属传统手工技艺,虽已初步形成产业化,但限于家庭式作坊生产,有待提高产业规模化经营。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