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双哨彝族秧佬鼓(昆明市)
2018-05-14 15:23
海口双哨秧佬鼓是明代时从中原传入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上哨村的彝族群众邀请当时晋宁二街柿子村的艺人张德元到上哨传艺,帮助当地彝族群众恢复了不知因何种原因失传的秧佬鼓舞。从此在海口地区彝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秧佬鼓以双哨为中心。逐渐在海口中宝、桃树、云龙等地的彝族群众中流传开来,由一支鼓队发展到十几支。传统的秧佬鼓舞由五个男性跳,四个背秧佬鼓,右手持棒,棒下拴绸带两根,左手拿毛巾。在一个举木刻龙头棍(龙头用山鸡毛和彩色绒球装饰,下面拴有红黄绿三色的绸带)的“龙头”带领下,随着大钹、小锣和舞蹈者敲出的鼓点的跳“团场”、“五棉花”、“四穿花”、“一条线”五个套路。每个套路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动作,每次变化动作都由龙头带领。早先的秧佬鼓舞专用于大型祭祀活动,如“开秧门”、“求龙降雨”、“驱虫保苗”。后来,在当地彝族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青苗节等活动中也要跳秧佬鼓舞,它的“娱人”功能得到逐步加强。秧佬鼓舞成为当地喜庆节日、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庆典、婚丧嫁娶、起房建屋等场合的表演性鼓舞。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