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传统中医药文化(天目山中药文化)(杭州市)
2018-05-14 15:22
天目山中药文化以其中药材采制、医道济世、宗教养生和名家医药诗词的特质,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天目山中药文化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境内,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以天目山为载体而形成的天目山中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医道济世的传统源远流长。4000年前,彭祖进山隐居,用中药餐膳,形成彭祖养生文化。魏伯阳、张道陵、葛洪、许迈、徐灵府等名道在天目山炼丹修道,逐步完成了从外丹术到内丹养生理念的重大转变,成为天目山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李时珍曾几次到天目山采药,所著《本草纲目》记述了天目山800多种药材。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医药典籍记载了天目山众多珍稀道地药材。这些道地药材的地道品质,成为孕育天目山中药文化的根本。 临安人民在采集中药材的同时,还人工种植中药材,进行制作和销售,于是涌现了大量药店药堂。宋时,昌化、於潜县设惠民药局,明清以后,国药店广泛分布。 天目山中药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临床价值: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目药业)运用天目山中药资源,生产的“羊羔补酒”、“妇乐冲剂”、“铁皮石斛”等一大批中药产品,疗效显著,深受广大人民青睐。经济价值:临安人民通过采制、种植、加工、销售中药材而取得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历史价值:天目山中药文化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中医药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化价值:天目山中药文化还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名家诗画文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为传承天目山中药文化,天目山国药场建立,后发展成天目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