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佬鼓又称花鼓。是一种祭祀性舞蹈,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发展而来,最初为庆祝狩猎成功而跳的一种舞蹈,后逐步演变为祭祀神灵而跳的舞蹈。随着狩猎方式向农耕方式的转变,秧佬鼓逐渐演变为祈求丰收、祭祀祖先、节庆、婚丧等仪式上的舞蹈。

秧佬鼓舞分为紧鼓、板鼓。节奏较快的称为紧鼓;节奏较慢的称为板鼓。它的舞步以丁字步为基础,融入“跳乐”的颠跳步法。紧鼓有20多种套路,有团场、背靠背、拜财、四股头(拜堂和拜四方)、得儿鼓、打节、央吐吐(彝话)、万来哚(彝话)、车来哚(彝话)、喏喏腿(彝话)、穿花(对穿花和单穿花)等。板鼓节奏较慢,其套路分为:蹍小狗、小牛斗踢壳、穿花跳、踮步、翻身(小翻身、大翻身、进三翻身)、打脚等。

秧佬鼓舞是无旋律性打击乐伴奏,以大锣、小锣、大钗、小钗为伴奏乐器,紧鼓节奏欢快强烈、刚柔相济、动作变换多样;而板鼓动作粗犷大方。在打击音乐的伴奏下,秧佬鼓舞者随龙头舞动,身体随脚步前俯后仰,起伏较大,舞者合着节奏明快的点子,忽转忽跳、时蹬时颠、刚健有力、气氛热烈、使人精神振奋,足以将人们的情感引向难以抑制的忘我境界。秧佬鼓舞以双河为中心,辐射到全县各乡镇以及玉溪红塔区,峨山、安宁、西山区海口等地。

秧佬鼓这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是滇中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省内有“威风锣鼓”、“金牌秧佬鼓”的美誉,它体现了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点。保留着彝族先民文化传承基因,体现出彝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已成为彝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载体,是节庆日、丧葬及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灰汤杂技(宁乡县)

下一篇:【民俗】传统婚礼(水乡婚礼)(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