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戏剧】辰河目连戏(国家级)传承人:周建斌
2017-04-08 12:53
周建斌 男,汉族, 1963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连戏(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斌1976年考入溆浦县文艺学习班(戏曲科班),师从著名辰河戏小生演员杨宗道,继承了其丰富细腻、生动灵活的表演做工和粗犷与婉转并重的音乐唱腔。他演出的《凤仪亭》《幽会放裴》《百花赠剑》《蜜蜂头》《目连戏》等传统武戏和文戏,都得到了前辈艺人的亲授。
周建斌12岁自拜师杨宗道以后,传承了其作功细腻,刻画人物准确,生动灵活的特色和唱腔上粗犷却不失细腻婉转的特点。1978年在学员班排练了《春草闯堂》等戏,1981年起,师父亲授了武戏《凤仪亭》,文戏《幽会放裴》、《百花赠剑》、《蜜蜂头》(与师父同台演出,杨宗道饰郑仕德、周建斌饰郑庚夫)等,师兄陈祖铁也曾在排练《蜜蜂头》、《白门楼》等戏中言传身教,细诉杨家师门的表演特点,1994,年重排目连戏,师父对目连戏的场口、布景、烟火效果,表演技巧等系列程序和排练要点加以说明,让我深刻领会了其艺术要领。
1994年以来,跟随老师方晓惠,师父杨宗道参加导演目连戏以来,对目连戏的演出流程和要点有较多的把握。1997年创建小剧场演出以来,每年演出300场以上,其中下乡演出180场,除亲自导演过辰河所有代表性的剧目以外,还致力于辰河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以及宣传推广等全方位的工作,目前在辰河戏中年演员这一代当中,得到了本区域较为普遍和程度较高的认可。
辰河戏分上、中、下河三个流派,以浦市、沅陵、辰溪为代表的下河派重唱,唱腔多变化,表演细腻,讲究文雅,溆浦独为中河派,唱作并重,表演上粗犷、豪放、明快、幽默,上河派洪江、芷江、铜仁为代表,重做功讲究能文能武,表演上严谨规范,豪放火辣。
杨世济、舒洛成是中河派老一辈艺人中代表性人物,杨世济之子杨宗道为上一辈辰河戏小生的代表人物。
我在艺术上主要继承了杨宗道家传的艺术风格,在表演艺术上注重声情并茂,从不同人物的性格出发,准确细致地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细腻,唱腔粗中带细。
从导演角度上来说,总体握把中河派的艺术特色,兼蓄并用,学习各流派之长。
由于自小从艺,在科班中打下了较为全面的基础,通过努力1981年省辰河戏教学月活动中,我主唱的海俊—《百花赠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并在省电视台播放。1984年荣获怀化市“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1991年在文化部主办的导演培训班和1992年舞蹈编导培训班(怀化市艺术馆承办)结业后,历任剧团导演,县文艺活动总导演,组织策划和导演了本县所有的重大文艺活动,以及怀化市主办的纪念向警予110周年等大型文艺活动。
1994年参加导演了改编辰河高腔现代戏《乡葬》。获优秀导演称号,该剧目还获全市汇演一等奖,省新剧(节)目优秀剧目奖。
1996年以来,多次荣获全县宣传战线,市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2005年,组织排练演出的目连戏《刘氏回煞》参加全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评选,获得成功。
2006年组织辰河目连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主要代表作品辰河《目连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邀请参加中华民族促进会2006年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
1981年湖南省文化厅在溆浦组织辰河戏教学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全部录像保存并印发了纪念册。
1989年文化部群众文化司委托怀地区艺术馆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计划一辰河目连戏录像演出及学习研讨活动,印发了目连戏论文集。
1992年日本文化财团赞助重排辰河目连戏。
1994年溆浦县辰河戏剧团重排目连戏,并邀请珠江电影制片厂,省电视台等前往溆浦,观看了目连戏的纸扎艺术。
1997年,怀化市文化局将溆浦确定为辰河目连戏基地。
2002年溆浦县人民政府以溆政[2002]64号文件,向省文化厅作出了关于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列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请示,成立排练演出领导小组。
2005年7月19日《三湘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剧团演出的目连戏单折《刘氏回煞》和目连戏保护传承所遇到的困难。
保存有目连戏录像资料一套,剧本上、下两册,1980年省戏工室编撰(怀化市戏工室编辑)的《湖南戏曲传统剧本》(辰河戏)一套共8本。
1980年剧团翻印的《传统辰河高腔音乐初步探索》(上、下册史长生等编)
1980年,黔阳地区(今怀化市)戏曲工作室编印的《辰河戏音乐资料》高腔、低腔、锣鼓经一套。
1998年联合国录像演出剧照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