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马口“杨氏弹花”曾垄断南昌弹棉花行业近300年,南昌市政府将其经营场所命名为棉花街。

弹花,又称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便有此行业。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制弹弓(上面绷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当地称做“扃”)、铲头和磨盘等。据元·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的弹弓,用竹做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

“永修弹花始于清康熙年间,代代相传,遍布马口化里杨村为中心的7个杨姓村庄,其经营地点遍布永修、南昌等地,尤以南昌为最多。弹花业一直为杨姓独家经营。兴盛时期为民国年间,在南昌弹花专业店铺有76家。”(永修县志))“南昌的弹花业,只有永修杨姓人才能做。”(《南昌商会志》)

马口杨氏弹花,纯粹是一种手工劳动,它要根据客户的长宽、重量、厚薄等规格,运用多道工序精细操作。敲工、上线是主要工序,程序颇为复杂、繁琐。大致要经过剁棉、造坯、打坯、平面、压棉、牵纱、抹纱、磨纱、翻面、裁边、平面、压棉、折边、牵纱、扎角、抹纱、磨纱等17道工序。弹花时,先将棉花铺在木板上,用木槌频频敲击弓弦,使板上的棉花不断跳跃,渐趋疏松,然后由两人将棉花拼成方形,用棉纱粗三层、细三层地铺底线、拉面线,使两面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布好纱后,用木制磨盘均匀用力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最后扎角并均匀碾压成型。棉絮上所用的纱,一般都是白色。作嫁妆的棉絮才用红绿两种颜色(客户另有要求除外),弹匠还会在棉胎上做出惟妙惟肖的红双喜、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表示吉利。

马口杨氏弹花之所以能在南昌垄断弹花市场并在万寿宫附近形成一条街(南昌人称其为“棉花街”),靠的是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立业。他们在南昌经营弹花业,一开始就约法三章,定下严格的行规:一、传男不传女;二、传本姓而不传异姓;三、不得诓骗客户;四、做工要精细,价格要合理。如诺违反其中任何一条,将会清理门户,逐出弹花业。

马口杨氏弹花对学徒的要求十分严格,徒弟刚上手就要肩扛大木弓,手握木追不停地敲弦弹花,敲得两手红肿也不得歇息,一直要弹到消肿为止。学徒期满时,师傅将一碗水置于木弓上,让徒弟握槌弹弓,滴水不漏者方可满师。

马口杨氏弹花在江西民间尤其在永修、南昌等地得到了广泛认可,造就了一方特有的地域文化;杨氏弹花在城乡市场潜力都很大,是人们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手工弹出的棉絮属于天然材质,生态环保,且节约资源,经多次弹制翻新仍可使用;为音乐舞蹈提供了编创素材,大大丰富了舞台艺术,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西省歌舞团先后在南昌、永修马口化里杨村采风,编排了《弹花舞》;九江市歌舞团由张宏民编排的舞蹈《弓弦声声》在全省歌舞节上获奖。


上一篇:【传统技艺】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宜春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