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腐竹为传统的豆制食品,成品形状酷似竹条,故名腐竹,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为赣食品文化中的精品。它口感独特,风味纯正,可煲可炒,食用方便,久煮不化,过餐不糊,而且吃起来虽韧却柔、软嫩可口,兼有止咳清痰、解毒养胃之功能,因而倍受青睐。是高安市民间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主要分布于该市瑞州、筠阳、蓝坊等乡镇(街道)。

  历史考证,唐末期间,江西抚州的一位豆腐师傅来到高安八景镇礼巷,以制作豆腐谋生。一天,他见一锅快冷却的豆浆上面结了一层膜,他捞起来准备扔掉时,觉得手中豆浆膜有柔韧感,随手就往屋外的晾衣竿上一晾,看看会成什么样子,没想到干了以后,挺韧的,他把豆腐皮干切成丝,试着炒了吃,竟然是一味很好的菜肴。于是他灵机一动,琢磨着做豆腐皮干卖,一定会有生意的。他特地准备一锅较浓的豆浆,用文火热着,待上面结了膜,就用竹签揭去晾晒,结一层揭一张,直到一锅豆浆基本揭干,晒了好多豆浆皮干,拿到街上去卖。开始人们很奇怪,不知是什么东西,豆腐师傅给大家讲明白并表示,大家可以拿回家炒着吃吃看,不好可以不给钱。第二天,那些吃了豆浆皮干的人都对师傅说很好吃,希望以后多做些。豆腐师傅听了很高兴,从此他就把豆浆皮干作为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并试着将一片一片豆浆皮在将干未干时卷成竹条状后再晒干,这样既不易破碎又便于包装。人们见豆浆皮干像竹条,为区别豆腐,就把它叫做腐竹。腐竹就这样在高安流行开了。远在唐代,当时佛教众多,寺庙林立,斋食盛行,腐竹这类食品已遍布整个高安。

最初,高安腐竹制作是家庭作坊,规模小,设备差,产量低。《中国江西地理标志产品指南》记载:“锦河高邮对岸渡口是最早的高安腐竹产地之一,吴国珍老人用平底锅烧稻草,日投黄豆15斤,得腐竹10斤。”经过一个漫长的家庭手工作坊时期后,逐渐出现了小型腐竹厂。据高安史料记载,1919年,高安有名的腐竹生产店铺是兴隆腐竹坊。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由当时的中国贸易公司高安分公司组建了高安县腐竹厂(地方国营企业),由筠阳镇组建了筠阳镇豆腐社(镇办企业),从此结束了1000多年来散落在民间的个体豆腐、腐竹生产形式,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规模生产。后来,通过改革工艺,引进科学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腐竹制作工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高安“大观楼”牌腐竹先后获得1985年度中商部优质产品奖、1988年度首届中国食品博览奖和1994年度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并被国家评为振兴老字号工程“中华老字号”品牌;“大观苑”牌腐竹也于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

高安腐竹是以高安优质大豆为原料,并用高安偏软的地下水,通过独有的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

高安腐竹传统的制作工具主要有浸缸、石磨、滤浆架及过滤布灶和烧浆锅、平底锅、竹挑、晒竿和晒席、烘栅等。改进后的工艺流程设备主要有浸泡池、砂轮磨、洗浆机、烧浆桶、不锈钢锅、锅炉、烘房等。

2010年6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安腐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宜春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