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流沙河木偶戏(宁乡县)
2018-05-14 14:45
木偶戏是民间酬神还愿的一种表演艺术。
宁乡木偶戏表演艺人,主要分布于流沙河、青山桥、沙田、龙田、沩山等地,以流沙河的最有名,外延涟源、安化、湘乡、益阳、沅江、洞庭湖等,已有几百年历史。
如今主要班底有流沙河合兴木偶戏班,班主陈谷梅;沙田木偶戏班,班主姜石桥。陈谷梅老艺人掌握了60多出木偶戏的表演。常年表演60—70场次。
现时,由于唱木偶戏收入低,还要吃斋,年轻人沉不下心,因此木偶戏的表演者越来越少了。
尽管陈谷梅曾分批带过143个学徒,但他们中传承唱木偶戏的甚少,大部分唱花鼓戏去了。
木偶,大的有三尺高,一般为2.5—2.6尺高。木偶融入了雕刻、服饰、油漆等技艺,尤头部形象活灵活现,表演时可张口、睁眼等,身躯一般只需与头顶部般配就行。木偶雕塑后要染漆。身躯下归中钻孔插一根柱子,供艺人手持舞耍。
木偶戏剧组,一般有60只左右菩萨头子,它们中包括神灵鬼怪、人物、飞禽走畜等。服饰一般为4袍6扣,文为袍武为扣。几袍几扣,代表能演多少人物。根据剧情人物需要,一只菩萨可供各种人物着装扮演。乐器有鼓(大、小)、大锣、小锣、两钹、唢呐、胡琴、札子(用于打板的)。
木偶戏舞台搭建是有规矩的,宽7.5尺、长8.2尺,由13根木柱直立、横方牵固而成。台高9尺,四周帷幔遮掩,上有顶档。唱木偶戏一般在室内,大场则在室外,就需用顶档遮盖起来。
木偶戏表演有别于皮影,虽然都是通过双手顶作人物及其他物象模型,但皮影一个人可同时顶作几个人物登场,而木偶戏只能是一个艺人顶作一个人物登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状元乞丐、和尚尼姑、村夫渔民等等,各种任务需应有尽有,倘若四人同时登场,就需四人同场顶作。人物多时,也可单个逐一登场,集中顶作。耍条子的人要有过硬的托手功夫,于木偶袍扣内左手持菩萨柱子,右手五指分别牵引眼、口、手、足带子,(有的菩萨要双手同时牵引二三十根带子),根据戏剧情节,调动四肢及眼口表达,如昂头甩须、捋须、敬礼、转身、行走、跳跃、喜、怒、哀、乐,各种人物依情节跌宕起伏,动作跨度大,这就主要靠耍条子的艺人的本领了,手活心灵,耍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
木偶戏唱腔,多用湘剧南北二路、高腔。演唱者需字正腔圆,吐词清晰,要让观众能在热烈的器乐声中清晰辨认出人物对白唱词内容。过场音乐亦为湘剧曲牌。
表演剧目众多,一般依主家事意而定。如子女考取大学的唱《四状元》;结婚求子的唱《观世音送子》、《京都会》;家庭华贵的唱《三请孔明》;主人因实现了某个愿望而酬神还愿的唱《香山记》;家里人有受惊吓出现呆痴等迹象的唱《西游记》以法镇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