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喻家坳火龙灯(宁乡县)
2018-05-14 14:41
宁乡龙灯历史悠久。清同治六年(1867年)《宁乡县志•风俗志》记载:“上元龙灯以头……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龙灯在喻家坳叫“火龙灯”,与流沙河、横市等地龙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独具喻家坳特色。喻家坳“火龙灯”俗名“耍庙灯”或叫“亮灯”,具有浓郁的地方俗神信仰特征,为喻家坳一带人们过年闹新春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活动。
上个世五六十年代前,巫医、起土、封血、安葬等俗神信仰在喻家坳一带非常浓厚,佛教、道教民俗广为流传。 “关公”在当地是大家公认的神灵,几乎家家户户供奉。民间传说关公是火龙转世,喻家坳火龙灯即与关公有关。在过去,人们在各种疾病、瘟疫、天灾、困惑面前无能为力,只好寄希望于神灵,于是,人们以扎火龙的形式来祭拜关公,慢慢形成了一项火龙灯的民间活动。
喻家坳火龙灯由龙身,龙珠,灯芯及相关器具组成。灯芯制作是喻家坳火龙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制作出的灯芯一是要易燃,一点就着。二是要满足龙灯在行进或舞动的过程中不易熄灭。好的灯芯能禁受住狂风的吹打而不灭。灯芯的制作没规律可循,全凭经验捏拿。制作灯芯前,要准备好檀香粉、松香粉、清油、桐油等助燃物品以及雄黄。雄黄并不助燃,加入雄黄的目的是为了辟邪,意思是火龙灯进入主家,可帮主家驱邪避祸,来年带来好运。制作时,先用老竹篾片绑缚棉条,然后放在装有桐油的桶中浸泡1-2个小时。自然供干后放在大铁锅的热炒,一边炒一边交替加入檀香粉、松香粉和清油以及少量的雄黄粉,炒至棉条棒色呈金黄方止。热炒时间以半小时为宜,且火不能生猛,炒的时间过长或加入雄黄粉太多,易使灯芯变黑而具毒性,且不易点燃。一根灯芯能燃烧约六分钟,舞龙期间要不断更换灯芯。在夜幕下,装上灯芯的火龙灯在腾挪跌宕飞舞过程中,金光闪闪,芳香阵阵,引得观看者如痴如醉。
喻家坳火龙灯的制作工艺虽很原始,但粗放,豪迈大气,极具地域特点。当地老艺人欧桥梁、贺为国、陈杜普等人凭着丰富的扎龙工艺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扎龙高手,同时也是舞龙高手。火龙灯的制作工艺可用简单、实用、快速来概括,即用竹、木、纸、布编扎,包裹、彩绘、置灯而成,结构为“四部九节”,即“四部”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其中,还包括劈竹篾、扎粗坯、装灯饰、糊底层、上漆、上色、画工、挂胡须、勾眉睫等环节。虽然各个环节看似不相关,但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好,对最后成型的火龙灯都有影响。龙珠直径约为35厘米,嵌于直径45厘米的饰有图腾的宝架中,既可转动又可饰灯;龙头呈长圆形,其中龙嘴长45厘米,内置灯芯装置;龙角长50厘米;龙须以简单线条着色而成;龙眼大而有神;龙身直径40厘米、长约1800厘米;龙衣用反光材料粘连鳞甲状物质而成,有时则仅用彩布条由灯头简单连接而成;龙尾长约150厘米,呈微微弯曲的翘柳形。整个龙身分为匀称的9节或12节甚至更长达18节,各节点之间由灯头连接,每个灯头都镶插一个灯芯。舞龙灯时,每节下面的竹木柄由一名艺人操持,舞动时灵活婉转,如神龙遨游。
喻家坳火龙灯传统的龙舞节庆时间,一般在农历新春正月初一至十五,正是人们亲朋团聚、喜庆新春天佳节时间,“火龙”游走各家各户,大闹元宵,表演场面热闹,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火龙灯舞除了火龙以外,人们还从中安插表演舞狮、地花鼓,使火龙灯舞更加热闹。除此之外,还辅以各种敲击乐、唢呐等乐器伴奏,使整个火龙舞喜气洋洋。
火龙灯队组由三十多人组成,其中舞灯人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裸身穿短裤。龙灯舞蹈程式有龙宝引路、一字长蛇、金龙摆尾、反扭麻花、随波起浪、螺丝旋转、金龙打滚等, 舞龙活动充分体现出浓厚的团队协调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钹、马啷子、唢呐等。整个活动场面和谐统一,神奇美妙,蔚为壮观。
出灯前,先由身着道袍的司仪引导火龙队来到神庙参拜“关公”,由道士做法事祭祀公关、水神和土地神,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最后请出关公庙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于龙灯队前“开路”,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热闹灯舞。
在锣鼓等乐器的助阵下,十几个装扮特殊汉子擎举着金光四溢的火龙从人群里冲出,火龙在飞溅的火星和浓密的烟雾中翩翩起舞。围观的人们用烟花喷烧舞动的龙身和舞龙的艺人,烟火喷射得越是密集和明艳,舞龙艺人就越会精神抖擞。火龙撵着龙珠紧追不放,只见龙珠上下翻转,龙身摆开一字长蛇阵,万众欢呼,金龙出宫,有如一条腾云驾雾的神龙,在鼓乐伴奏中表演飘、游、叠、转等舞姿。喷射的串串烟花,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互动火光与人潮的涌动把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火龙灯表演不是随机乱舞,而是根据具体的节目规定其动作。如表演 “二龙戏珠”、“鲁班上梁”、“孔明翻书”、“毛国珍打铁”“金龙打滚”等阵形。整个表演过程中,龙头的舞动起着关键的作用,舞龙人双手紧握龙把,随龙头挥舞,表现出龙的威严与英武。
喻家坳火龙灯舞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广泛活动在喻家坳一带,成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重要的文化活动,反映了喻家坳一带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也是展现宁乡乡土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近几年来,由于扎龙灯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火龙灯这项民间艺术已经逐渐没落。据今年75高龄的欧桥梁老人介绍,如今现存的火龙节目仅三十个,而且有些不能完整地表演出来了。
在当地艺人欧桥梁、贺为国、陈杜普等人的操持下,重新拉起了一支火龙灯队伍,并排练部分节目,计划在2013年全县一镇一品民俗艺术节上展示,后组委会考虑该项目因“火”会带来不安全因素而被取消,但许多人观看他们的表演后都感叹:“失传三十多年的‘火龙’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