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唱山歌的场景,现今却很难遇着。“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山歌开始冷清。到现在,能唱山歌的人是越来越少。”传承断层,是陈克辉最直观的感受。“7岁的孙女也喜欢艺术,我曾提出要教她唱山歌,她却不愿意学。”陈克辉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他免费教学。

  后继乏人,同样是北山镇文化站退休干部余小平须面对的现实。今年60岁的他回忆道,“小时候唱山歌比较普遍,几乎大人都能唱上几句。最喜欢听到这个山头唱,那个山头和起来,感觉很有意思。于是,自己也跟着学唱。”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歌渐渐受到冷落。“现在,唱山歌和听山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小部分中年人。许多年轻人根本不懂山歌,甚至不晓得长沙县还有山歌。”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代社会娱乐生活太丰富。但是,如果任凭长沙山歌自生自灭,这一充满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去年,余小平开始积极组织山歌培训,推广和保护山歌。令他欣慰的是,“参与的人很踊跃。”他憧憬着,届时能举办一场山歌文化艺术节,让山歌大放光彩。

在采访陈克辉时,他唱了几段长沙山歌。唱罢,他直摇头,不满意,“回不到过去了,以前中气足,声音能传得很远咧。”

  “回不去”,这三个词,何尝又不是长沙山歌面临的处境呢?在空旷的野外,还有多少人会扯着嗓门大声唱长沙山歌?又有多少人曾听过原汁原味的长沙山歌?而随着长沙山歌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大部分年事已高或已经过世,长沙山歌正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挣扎在传承与消失的边缘。

  幸好,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对长沙山歌面临的失传危险,已经引起了重视。长沙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计划将长沙山歌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套用那句老话,“申遗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长沙山歌只有传唱,才能大放光彩。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西山歌时,就会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步步创新。陈克辉告诉记者,他希望以山歌腔调为载体,年轻人能创作契合时代特色的歌词,把长沙山歌重新搬上舞台;余小平憧憬着,长沙县能举办山歌大赛,以活动带发展。

  我们一同期待,长沙山歌能“峰回路转”。


上一篇:【传统音乐】长沙山歌(长沙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长沙山歌(长沙市)传承人:余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