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浏阳花鼓戏(长沙市)传承人:欧阳觉文
2018-05-14 11:38
作为一名花鼓戏作曲家,欧阳觉文虚心好学,勤奋钻研,他对花鼓戏音乐的创作,既遵循传统,又不因循守旧,每部作品都有突破。既能吸取和融合前辈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又有自己的创新与探索,他善于调动多种手法,对花鼓戏曲调和作品音乐设计作大胆的革新。我也曾演唱过他谱曲的戏歌、民歌,朗朗上口,湖湘韵律十分浓厚。
欧阳觉文浏阳人,一级作曲家,国家级非遗长沙花鼓戏传承人。1956年考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从事打击乐专业,先后为《补锅》、《打铜锣》和赴美国演出的《刘海戏金蟾》司鼓。曾向杨保生、杨福生等名家学习湖南花鼓戏唱腔和音乐。1969年开始作曲,至今为止,为150出花鼓戏作曲(含与人合作),代表作包括《沙家浜》、《送货路上》、《牛多喜坐轿》、《喜脉案》、《桃花汛》等名作。
近日,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跟我学》栏目在长沙岳麓书院录制一场以湖南花鼓戏为主题的节目。而在现场为观众担当讲座嘉宾的,除了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李谷一之外,还有一位浏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花鼓戏传承人、一级作曲家欧阳觉文。在现场,李谷一与欧阳觉文一起讲解了花鼓戏的历史沿革、种类、曲调特点等。
浏阳日报记者欧阳稳江
出生在“戏窝子”的乡村少年
“梁兄悲痛我心似刀割,妹把那从前事对你说着……”没有音乐,没有伴奏,张嘴就来,配合着手指敲击的节拍,一曲熟悉的“反十字调”一如山泉汩汩流出。长沙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级作曲家,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74岁的欧阳觉文将这归功于自己生在“戏窝子”里的缘故。
本土味浓,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花鼓戏表演,总能让一批戏剧爱好者为之倾情。普迹镇青龙头,是欧阳觉文的出生地,他在这里生活了13年。在他的记忆里,这里的人都爱看戏,而且也盛行请戏班到家里唱戏。除了过年外,平时有人过生日、结婚等等喜事都会唱一场。“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看戏,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前坪,满满当当的观众已经在等着好戏开演。后台,一盏白炽灯高高悬挂起来,影子投射在后幕布上就好似波涛翻滚的江面。锣鼓声响起,前幕拉开,顿时掌声雷动。打扮得极为俏丽的主角登场,唱、念、做、打,在观众热情的感染下,演员们也就表演得格外卖力。观众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印象最深的是有户人家经常请人唱戏,因为戏是在院子里演,我们这些小屁孩便趴在围墙上看戏。看得最多的也就是用‘反十字调’唱的《山伯访友》。”对于打小就有的那份戏瘾,欧阳觉文乐呵呵地表示,这便是自己与戏曲最早的结缘。
与其他孩子看戏的只图个热闹不同,欧阳觉文看戏的时候却会在心里默默记下那些唱词,并悄悄去琢磨演员们如何运用唱腔与表演动作。一招一式,无丝毫含糊。对此,同样热爱戏曲的父亲给了他很多鼓励与支持,慢慢教会了他拉琴、打鼓、吹唢呐等。
而在一次课外表演中,欧阳觉文表演的《山伯访友》让老师们惊讶于他对戏曲的理解与热爱。热烈的掌声中,这个出生在戏窝子里的乡村少年萌生了要去学戏的念头。
登台演出,观众往台上扔草鞋
很少有人知道,与花鼓戏相伴近60年,成为长沙花鼓戏第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欧阳觉文,曾被一只草鞋所激励。
“两个舅舅当时都在长沙市花鼓剧团里工作,一个司鼓,一个拉大筒。”1956年夏天,上初一的欧阳觉文14岁了,暑假里他跟母亲吵着要去城里看舅舅,于是从母亲那里拿了一毛二分钱,步行一百多里地走到长沙,天天看舅舅们排练,乐此不疲。
当时省花鼓戏剧团正在筹建,舅舅就向剧团的乐队队长推荐他:“我有个外甥,吹拉弹唱都会,到你们那里去考一下吧!”于是穿着一条背心和短裤,欧阳觉文就去考试了。考完试当场,当时的团长储声虹就不让他走了。
考上省花鼓戏剧团之后,欧阳觉文被派去跟师父周沛林学打小锣。在学戏、学唱腔方面,欧阳觉文则跟随杨保生、杨福生等传统老艺人学习花鼓正调和丝弦小调。在学了三年戏之后,年轻的欧阳觉文与队友们被派到洞庭湖边的沅江演出,一次演出时,下面的观众说唱得不像,开始“吵棚”,还有观众往舞台上扔草鞋。
就在演员们焦头烂额的时候,师傅杨保生为了稳住观众上场演了一段《清风亭》,他地道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表演结束下面掌声雷动。“对扔草鞋的印象特别深。那名观众大概不会知道他扔出的这只草鞋,成了我刻苦学习的动力。”
转行作曲多部作品获奖
然而,此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再唱戏的欧阳觉文开始学习作曲。
为了更系统地学习作曲,1983年,欧阳觉文特意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而对待花鼓戏作曲,欧阳觉文看得很重:“历史、地理、文学等等都要懂,要不然连基本常识也会出现破绽。”
《沙家浜》、《送货路上》、《牛多喜坐轿》、《喜脉案》、《桃花汛》、《乾隆判婚》……为花鼓戏作曲(含与人合作)150出,为电视、电影作曲60部,其中《老表轶事》获文化部十一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走进阳光》获文化部十二届文华音乐奖,《喜脉案》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音乐设计奖……2012年,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阳觉文在列。
“要为花鼓戏重新作曲,算是在平衡木上翻跟斗。既不能离开花鼓戏,又必须好听、好看、好玩。”回顾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欧阳觉文这样认为:“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就因为我原原本本地学习了传统花鼓戏,而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我又能将现代音乐融入到花鼓戏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