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长沙快板(长沙市)传承人:熊梦鹤
2018-05-14 11:20
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而文化遗产则分为物质类与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艺术品、文献石刻、壁画等物质类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等。而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近日,长沙县申报的长沙快板成功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日,记者来到江背镇,走访了长沙快板的唯一传人熊梦鹤老先生,向其一探长沙快板的韵味。
起源于清朝,盼中意的传人出现
熊梦鹤出生于1946年12月,土生土长的江背镇人,1968年至1976年在江背镇教书,1978年至1980年在长沙市粮食一仓库工作,1980年至2009年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工作。因为在“长沙快板”艺术表演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早在1982年,湖南经视还特地为他录制了曲艺《出洋相》节目。当时,他那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沙快板”技艺达到了巅峰。
走进熊梦鹤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快板,而是各式各样的故事书,熊梦鹤说他从小就喜欢听故事,五六岁时在街上听卖艺的打快板后,就起了兴趣,自己找材料做了板子成天在家里打着玩,小学二年级时参加学校文艺演出,与一位同学配合表演了快板节目《一定要解放台湾》获得第一名,自此熊梦鹤就对快板爱不释手。
后来当时的知名艺人“开口笑”欧德林先生在长沙的大众文艺场演出,熊梦鹤恰与管剧场的师傅是老乡,在老乡的安排下见了欧德林先生一面,并为其表演了快板,欧德林先生看完后赞叹:“这个伢子口齿清楚,好!”接着就把熊梦鹤收为了弟子,平时在表演时也常常加以指点。欧德林老先生离世前,曾告诉熊梦鹤让他一定要把莲花落传下去,不能失传了。
熊梦鹤的这一支长沙快板,师祖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而有记载的传承起源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街头艺人张跛子,然后是欧德林先生将其发展到舞台演出,到了熊梦鹤这一代是第三代,整个传承已经过了152年。如今的他虽然膝下有子女,但是无一能继承他的衣钵。“我挑弟子,首先要口齿清楚,其次要能自己创作,自己写段子,至于表演能力反而是放在第三位。”熊梦鹤说,现在虽有春华镇和黄花镇的两人挂在其名下做弟子,但是他们事务繁多,缺乏时间和精力来传承快板,所以熊梦鹤现在特希望能有中意的传人出现,让其把快板传承下去。
现在的熊梦鹤虽然已退休赋闲在家,但是他也会接受别人邀请去各地表演。家里的孩子多次想把他接到城市去住享享清福,然而熊梦鹤却有自己的打算。“上次我去医院,医生让一个小伙子验尿,但是医生字比较潦草,小伙子就看成了验屁,为此闹了个大笑话,我当时看到了就把这事给写成了段子。”熊梦鹤认为,只有和最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住在一起,才能写出最地道,本土味最足的长沙快板。
早年叫做“数来宝”,乞讨演唱发展至舞台
说起长沙快板的起源,熊梦鹤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说“长沙快板”早年叫做“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它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长沙快板”经过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三是舞台演出。到欧德林这一代开始就已是舞台演出,到了熊梦鹤这一阶段则是要竭力让其发展为文化体系。
如今的“长沙快板”是通过民间艺人们不断更新和改编“数来宝”,而形成今日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表演形式。在清朝杨恩寿著《坦园文录》中记载道,长沙地方艺人张跛子于同治年间演唱时“以鼓板唱道情”、“惟肖惟妙”。过去的“长沙快板”是长沙地方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
现在的“长沙快板”可归纳为闪板、赶板、跺板等多种板式。闪板的节奏基本以颠点为主,使句子紧凑,起伏跳跃,说唱兼备,气口轻松,字巧句俏,这是“长沙快板”的基本演唱方式。赶板以颠点和联点相结合来伴奏,把四、五句比较集中的唱词一气呵成,字头紧咬字尾,铿锵有力,如同颗颗珍珠落玉盘,热烈、奔放。跺板以颠点和逛点的伴奏为主,与赶板的演唱效果基本相似。但赶板是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而跺板则是一字一板,板起板落,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情绪更加激昂,字摞字,句联句,楼上楼,层层见高,泼辣火爆。
为了保护“长沙快板”,目前,长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正在致力于“长沙快板”的挽救工作,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定了保护政策,收集整理了“长沙快板”大量的曲艺段子。并计划将江背镇、春华镇等列为“长沙快板”培训保护区域,深入开展“长沙快板”艺术的理论研究和传承教学等各种保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