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岚县岚城北街面塑供会(吕梁市)
2018-05-14 10:50
岚城供会于每年的农历2月19日在岚城北街举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共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县内其他乡镇农村的面塑高手也纷纷把自己的面塑作品拿来参展。面塑供会由传统的祭祀古会向竞技方向发展。参展人员越来越多,面塑作品也更加丰富多彩。因地域民俗相同,所以展示的面塑作品在风格、工艺、造型上大同小异。
山西岚县:岚城面塑供会“历史渊源”第10届面塑文化艺术节
岚城北街面塑供会历史渊源,主要活动形式就是面塑摆供。其摆供场面宏大壮观,活动形式独具特色,面塑供品制作技艺精美绝伦,堪称一绝。面塑,即用面制作的各色物品造型,诸如动物、植物等。岚城面塑供会就是制作各种面塑品来祭祀神灵的一项大型宗教民俗活动。
山西岚县:岚城面塑供会“历史渊源”第10届面塑文化艺术节
追根溯源,从人类的起源神话中得知,人类一开始就具有塑造意识。相传女娲撮土捏人,有男有女落地开花,颇具灵性,这就是最早有关泥塑的记述了。自汉代有了石墨、有了面食,称为“饼”。大概是因为面食不易保存,或是因为民间活动不如正史的弊端,致使人们难以拿出证明来。况且,在古代,人们对民间面塑并不认为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加工、装饰过的食品。因此,历史上并无记载,更没有珍品传世,确是一件憾事。
山西岚县:岚城面塑供会“历史渊源”第10届面塑文化艺术节
岚城面塑供会的起源,绝不是一种单一的民俗祭祀活动,它与岚县的春节、寒食节,中元节及一般风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在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中,都广泛地使用面塑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它的特定含义。如过大年捏面枣山,它是百姓自己制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是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岚城面塑共会同样是以这些格式面塑品作为一种特定含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理念。这种含义都有它的文化指向和表达方式,岚城面塑供会正是这种文化指向和表达方式最突出、最强烈、最集中的体现。
山西岚县:岚城面塑供会“历史渊源”第10届面塑文化艺术节
面塑供会起源于一个民间流传至今的感人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岚城北街有一个善良贤惠有机孝顺的年轻媳妇,为了医治双目失明的婆婆,背着婆婆四处求医问药,经历千辛万苦。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冬夜,婆媳两宿一破庙,饥寒交迫,最后晕倒在地,朦胧中,媳妇见一位白发白衣老太太翩然而至,手拿拂尘在婆婆的双目上亲亲一拂,婆婆两眼便立即复明放光。白衣老太太把她扶起,传给他治病秘方。从此,她用这个秘方行医乡里,为无数人治好了疾病。老百姓尊陈她为“白衣大士”。她一直活到99岁才去世。去世那天,正是农历2月19日,民间传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乡亲们为她缅怀恩德,就在每年的2月19这一天用面塑摆供的形式来祭祀她。
每当祭日临近,北街家家户户拿出最好的食物—白面,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面塑供品,于19日黎明集中摆在白衣大士神龛前,来祭祀这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萨。久而成俗,相延至今。
岚城,这座延续了1300多年的古城,在漫长的岁月里,期间演绎了无数多彩的历史事件,也湮灭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北街,这条自钟鼓楼北面延伸至北城的主干街道,自然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而用面塑供品祭祀白衣大士的庙会民俗活动正是厚积薄发最耀眼、最具潜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初的供品是以传统白面馍馍为主,再往后的岁月里,人们对白衣大士的祭祀又寄予了更多的希翼和愿望,如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一年好运,各家在面塑的制作品类、技艺上明争暗赛,不断创新,使供品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岚城面塑供会规模也越来越大,愈演愈烈。这正是面塑品在岚县民间能代代传承,延续的生命力所在。当今,岚城面塑供会已提升为“岚城面塑艺术节”,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是岚县民间面塑艺术中最闪亮耀目的光环,对岚县民间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举办方介绍,“岚城供会”是岚县政府在保护传承北街民间面塑的基础上形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完整地保护了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形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特征。下一步,当地还将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力争把‘岚城供会’打造成一张岚县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