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是晋蒙文化结合的地方,有名的乔家大院、大盛魁等老字号商家都是山西过来的,我们家也是。我今年六十多岁了,算是第二代移民。我家老汉那时是草弟子,耍点手艺,清朝时他靠着毡匠的手艺来内蒙帮人修蒙古包。当时他到了达尔罕旗,那是武川县再往北走的一个地方,他在那儿帮牧民修蒙古包。

我没学过家里的手艺,因为我年轻时想法大,不想做手艺人,一心想念书,一直读到中学毕业。毕业后我直接进了工厂,那时候别人上山下乡当知青,我算是比较另类的,直接进厂干活。那是做家具的木器厂,我在厂里负责供销,一待就是四十年,只不过现在工厂变成了公司。

1994年时全国企业都萧条,我们厂也萧条,家具都卖不出去。正好那年改革开放,工厂可以转制变革,我们七八个老员工就成立了现在这个公司,我的股份是其中最大的。转型后的公司开始做民族用品,做了一年就有了盈利,这样才度过了当年的萧条期。

我自己开始做蒙古包是在1992年,那时我四十多岁,做的是蒙古包设计。我也说不准为什么走这条路(设计蒙古包),可能因为我从小喜欢画画,有时间就画花、画鸟。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自学了设计,后来做民族用品就开始设计蒙古包了。

现有的蒙古包按大小分,可以分为四种,以哈那作为区分的具体标准。“哈那”是蒙语,指的是由柳木条交叉组合做成网状的结构片,用来做蒙古包的墙壁。哈那越多,蒙古包越大,通常可以分为四、六、八和十二个哈那蒙古包。


除了哈那,蒙古包的主要骨架还有套脑(天顶)、乌尼(连接杆)、巴根(立柱)和乌得(门),皆为木制,一般都选用当地生长的柳木、榆木和桦木,都是一些不易变形的材料。

套脑位于蒙古包的顶中央,是天窗。乌尼是蒙古包顶的组成部分,是连接套脑和哈那的长杆。乌尼的一端要插到套脑外缘的窟窿里,然后用马鬃绳和驼毛绳串起来,和套脑构成一个整体,它的另一端与哈那上端连接在一起。围墙除哈那外,比较大型的蒙古包还需要四根立柱来支撑套脑。再用毛毡覆盖在骨架顶部及四壁,用绳索固定住,这就构成了蒙古包。

六哈那包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蒙古包,直径四米多,它的形制都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属于传统形制。八哈那也是传统的蒙古包形制,但过去普通牧民很少用,王公贵族用得多,直径六米五。

为什么强调它们是传统蒙古包呢?因为现在的四、十二哈那都是现造的,传统的蒙古包就只有六哈那包和八哈那包。四哈那包是为了旅游创造出来的蒙古包类型,有人管它叫“情侣包”,一听这名字人们大概就能知道它的用途,比如婚礼上搭两个四哈那包。十二哈那包也是新创造的,可能古代皇宫贵族用过这种类型的蒙古包,但是数量极少,现在做十二哈那包都是为了旅游。我们厂里虽然几种蒙古包都可以做,但我在介绍时不能把这些现代人创造出的东西说成传统,这样就把历史给说坏了。

但是,无论如何创新,蒙古包的基本形制都必须按传统来,这意味着它的结构、做法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改动。不同地域的蒙古包讲究也不同,根据地域区别也能区分出不同的蒙古包种类。现在通用的是察哈尔蒙古包,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阿拉善蒙古包,相较来说它的结构简单些,用普通柳条做成扇,再搭几个杆,弄个套子就是阿拉善蒙古包。还有巴尔虎包,用一根根的红柳条编成一个片围住,再罩上毡布就成了。但是这两种包都没有察哈尔包结实。

所以工厂里制作蒙古包没有既定的标准。但是那个时候,内蒙已经有好几家蒙古包制作厂了,新疆、西藏、河北也都有人在做蒙古包,做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产业,就更需要一个大体的标准来规范蒙古包制作。

其实以前有一个小标准,可以从一个少数民族目录里找到一些针对蒙古包部件的要求,但没有整体的标准,因此大标准需要现在的人们来整合。当时内蒙轻工业厅有个内蒙古自治区民族用品协会,由轻工业厅厅长担任会长,是七几年成立的官办组织。八几年的时候,我们公司申请加入了这个协会,我是代表公司参加协会的人员之一。

我在协会年终例会时提出了给蒙古包定标准的意见。会上针对这个议题,人们讨论了很久,大家都认为确实有这个必要。那年协议组织开了一个少数民族会,专门到蓝旗制定了这个标准。

那应该也是八几年的时候。参加制定标准的除了我还有好几个蒙古包厂的代表,比如正蓝旗蒙古包厂、西苏旗双喜牌蒙古包厂。我们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材料来讨论新标准的制定,有一些改动,但是这些改动都是我们以前实践并且已经成功的案例,比如现代没有马鬃绳,可以用尼龙绳。在各种细致地讨论之后我们才把新标准定下来,按照新标准做出的蒙古包也通过了技术监督局的检测。

在新标准的基础上,也可以对蒙古包进行创新,主要指一些装饰性部件的改动。哈那、乌尼、套脑这些基础部件坚决不能动。这种创新也有史可循,以前为了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古人也曾对蒙古包进行过小改动,比如蒙古包的门。以前蒙古包的门都是毡门,清朝以后变成了木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清朝时期,皇帝到察哈尔寻访(察哈尔在乌兰察布地区,离北京很近,离曾经的元大都也近,几乎就是当时元大都的后方,所以常有达官贵人到访),看到蒙古包用毡门,认为这不安全,就让当地人把毡门改成了木门。察哈尔蒙古包就是现在通用蒙古包的基础形制,木门也就变成了蒙古包普遍使用的配置。

现代对蒙古包做的改动更多是材料上的更换。比如解放之后都要在蒙古包的毡布外罩上帆布。一是因为帆布好用,二是因为现在毡子都不防水了,得加强防雨措施。过去毡子是能防水的,那时的毡子必须得用秋天羊脚下的毛。秋天的羊毛油性大、不容易湿,又经过手工赶制,毡布的密度很好,所以能防雨。但是现在没有这样的手工毡子了,毡子都是机制,密度不行。

再比如给天窗上面加个顶也是一种创新。在大构架基础上加一些装饰是允许的。我现在设计蒙古包就是在对这些部分进行创新,这些创新大多是为了不同的旅游主题,比如昭和(内蒙昭和文化广场)就需要这样的蒙古包,新设计的蒙古包更防雨、更保温,毕竟过去的材料、技术都有限。

因为影视创作的需要,我们厂还给人家做过电影道具。之前拍《成吉思汗》,要打造草原风情,里面的蒙古包就是我们做的。现在拍电影的更多了,找我们做蒙古包的反而少了。因为电影制作的大部分投资都给了明星,只剩下很少一部分给道具制作。我们做道具要保证还原程度的,讲究自然就多了,但是剧组说:“你这个贵,不用你们做的。”他们转头找个便宜的厂家做。所以电影里连道具都是假的,剧组找的是便宜的、不讲究的道具。看他们摆一个明朝的道具,但那上面的图案根本不是明朝的……现在的商业化把历史、教育都扰乱了。

现在做蒙古包,说白了就是做民族用品。我算是内蒙第一个做民族用品的,所以发展还可以。做一个普通蒙古包能卖五六千块。但是民族用品市场很小,人多了就吃不饱,很多民族用品厂都发展成了家庭作坊,作坊虽然人少,也能养活一家人。还有人自己卖民族用品,弄个小门帘或者小店。量大的民族用品也没人做,量最大的单子就是政府每年开会用的纪念品,量虽然大,但政府又把价格压得很低,赚不了多少钱。

所以民族用品不赚钱,我现在就把这件事当作一种兴趣在做。可能还是因为家里做蒙古包吧,我对它特别上心。特别是接了活之后,琢磨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动笔,家里放了好几沓蒙古包设计图,心里就想怎么能把它做好。


上一篇:【民间文学】汉滨歇后语(安康市)(市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