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长沙棕编(长沙市)
2018-05-14 09:23
生活用品棕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的《诗·小雅·无羊》对身着棕编蓑衣的牧羊人,就有“何蓑何笠”的描写,棕蓑衣的使用流传至今,在此基础上发展编制其他生活用品。现四川新繁棕编的拖鞋、凉帽、手扇,贵州塘头棕编的提蓝,浙江武义棕编的床绷,以上均属于生活用品棕编。
工艺美术棕编,唯湖南长沙一处,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长沙农村生长着去多棕树,为棕编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相传工艺美术棕编起始于三国时代,已有1700余年历史。由于久远地传承,发展成“纯叶”、“全棕”两大派别.
纯叶派棕编
“纯叶派”,即单纯用棕叶编织,具有精致小巧的特点,精于编制虫鸟等小动物。二十世纪30年代,农民易正文把民间的棕编手艺带入长沙城,用一片棕叶编一只蚱蜢在街头叫卖。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提高技艺、增加品种,因此,他常伏在草丛中观察昆虫的形态,随后编出蝗虫、螳螂、蜻蜓、青蛙、虾子、蜈蚣、花蛇等小动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通过易正文不辞辛苦地行街走巷,边编边卖,成为长沙第一个以棕编维持家庭生活的人。他的棕编技巧闻名于长沙城中,被誉称为“棕编易”。可是易氏棕编是用生棕叶编制,虽原色光亮,但只能鲜艳一时,不到一天时间就会干缩变形,因此当时的棕编产品只能算小玩意儿,不能算工艺品。
1972年,20岁的少女王文定被招进了长沙市湘绣厂,分配在新开办的棕编车间,棕编工艺品头一次进入工厂生产。工厂采用干棕叶编制,保持产品长期不会变形,从而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成为出口的工艺品,为满足出口需求,厂方曾派王文定去望城县茶亭乡带徒授艺,相继又在长沙工艺美术公司、岳麓山公园传授棕编手艺。上世纪90年代王文定退休在家,仍潜心钻研棕编工艺,用针线缝合法改“单肚皮”为“双肚皮”,即用编制蚱蜢、螳螂的工件,两件“肚皮”对“肚皮”地缝合起来,形成有胸有背的工件。编出企鹅、孔雀、凤凰、白鹤、老鹰等禽类动物,进而编制出猴子、梅花鹿、恐龙等哺乳动物。1994年,王文定带了这些作品去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
1999年,卢莹、华年总结了上述“纯叶派”棕编工艺的发展经历和编制经验,合著成《长沙棕编》一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于“纯叶派”棕编取得了很好的推介作用。
2006年,原长沙湘绣厂棕编车间退休职工古丰与张重女士一道,开办了“凤舞九天棕编工作室”,并开通网站,大力推销其棕编工艺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长沙历史文化丛书—长沙风物大观》对“纯叶派”作了概括的结论,认定“棕编是指以棕榈叶编成的小昆虫动物”。
全棕派棕编
“全棕派”,选用棕树的蔸、干、叶、枝籽及干衣、花苞等全棕树的各部位作材料,用手工编制成工艺美术品,作品以豪放大方,利于表现重大题材为特征。由于棕蔸、棕干笨重,一个大棕蔸,挖出时重达100余公斤。因此,全棕派虽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期,只限于就地编制,自娱自乐,为外界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