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毕摩造字(昆明市)
2018-05-13 11:04
毕摩造字是流传于官渡区撒梅人之间的民间传说。
很早以前,子君的老祖先就有了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用藤打结记事,时间长了,细藤疙瘩越结越多,反而把人弄糊涂了。
后来,在撒摩都的先民中,出了一位绝顶聪明的人叫毕摩。毕摩从小下了创字的决心,到处拜师访友。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一个好心的老倌,告诉他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住着一位知识渊博,广收徒弟的老道士,你可以拜他为师,向他求教。
毕摩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拜师,寨子里的乡亲送来了很多苦荞粑粑让他路上吃,盼望他早日学成归来。
毕摩走啊走,爬啊爬,苦荞粑粑吃完了,鞋子磨烂了,衣服穿破了,头发胡子长得有几尺长。他一共走了三年零三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找到了那位学识渊博的道士,这位道士就是太上老君。毕摩毕恭毕敬地跪在太上老君面前,老君开口说:“毕摩,你已经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过了七千七百七十七条河,走完了九千里路程,念你心诚意坚,我决定收你为徒。”
原来,太上老君就是毕摩三年前半路中遇见的那个老倌。
毕摩勤奋地学习了十年,在他放牛的山坡上,到处可见他画写的字迹,形象的文字终于在毕摩手下学创出来了。有一天,老君邀他到山上去,问了他好多话,毕摩谦虚地一一作了回答。老君说:“你拜师学经创字已整整十年,你要走的路没有尽头,但你该回家了,你的乡亲们等着你去传授文字呢。”毕摩苦求师傅多留他学几年,老君说:“学问要靠自修、自学、自创。所学之道法传内不传外,但所创文字广传凡人,造福子孙,好生牢记。”
第二天,毕摩去跟师傅辞行时,老君已于头天晚上周游天下去了。毕摩只好依依不舍地往山下走。毕摩回到了家乡,教会了撒摩都人使用文字,一代传给一代直到如今。人们为了纪念毕摩,就把这种文字称为毕摩文
2005年,“毕摩造字”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名录项目。
说明:
毕摩文即彝族文字。毕摩创造的这种文字是流传在撒梅人当中的历史上称为“韪书”、“倮倮”、“罗罗文”、“蝌蚪文”的,现称为撒梅彝文或者老彝文的一种少数民族文字。
撒梅彝文是一种表示撒梅语言的音节符号,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撒梅彝文记载了早期撒梅人对历史、文学、天文、地理、医学、生产、民俗、宗教以及伦理道德的认识。
目前,撒梅人保存的彝文单字还有1600字左右,但能熟读这种文字的人已寥寥无几,已濒临失传。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