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调子会历史悠久,有史可考。北宋仁宋赵祯在位的康定庆历年间,大理国主段素兴驻昆明,在位四年(1014—1044年)。这四年中,段素兴好游乐,喜歌舞,在昆明大办调子会,从城内盘龙江边一直办到城西十多里之外的玉案山,规模之大,实属空前。可以推想,在此之前昆明民间早已有对调子的活动。

建国前后昆明调子会也很兴盛,但在文革中,调子会遭到禁止,歌手受到摧残,直到1980年,调子会才开始恢复。

昆明有很多调子会,有双龙、圆通、吴井、金殿、黑龙潭、翠湖、海埂、大观楼、筇竹寺、西山、昙华寺、滇池、龙潭山等,现在一些城市小区广场以及农村都有对调子的活动。

城市歌谣反映了市民的生活,也反映了当年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社会概貌,也是各行各业群众的生活写照。

盘龙江

盘龙江水浪滚沙,砂里掏金莫乱抓,

一淘淘到滇池去,找到妹子芙蓉花。

盘龙江水浪滚沙,金色鲤鱼摆尾巴,

哥哥不把鲤鱼钓,爱的妹子一枝花。

盘龙江水浪滚沙,木匠哥哥是行家,

哥修房子立主梁,妹在门枋来雕花。

儿童歌谣则反映了城市儿童生活的情趣,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童智味以及知识性。

猜花

小娃娃,妹妹家,坐在花树下,拍掌来猜花,

墙根下,绕篱笆,挂起小喇叭,这是什么花。               墙根下,绕篱笆,挂起小喇叭,这是牵牛花。

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上一篇:【民间文学】项羽传说(宿迁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钱南园的故事(昆明市)